其实挺难为情的。
大半年了,一直在写钟南山。
也就是说,一直在蹭钟老热点。
第一次是1月份,《钟南山,一个狠人》全网刷屏。
火爆程度,超乎预料。
作为一个非典时期还是初中生的北方人,这是第一次感受到钟南山的人气。
第二次是3月份,《钟南山的这张无座车票,你看懂了吗》,成了超级爆款。
成了战“疫”以来,全国党媒中传播力最高的一条评论。
第三次是上个月,《巍巍南山 赳赳英雄》。据说上了学习强国首屏。
最近一次,就是昨天,《国之南山》。
这一天,钟南山的个人声誉达到顶点。
这一篇,也再一次蹭到了热点。
《国之南山》客户端阅读量达到近几个月评论的最高点。
微博阅读量超过2100万,点赞过4万,转发过2000。
四次蹭热点,第四次最难。
因为从接到任务,到刊发,历时一个月。
一个月太久,很难只争朝夕,很难一鼓作气。
一个月太久,很容易再而衰、三而竭,很容易拖延、逃避。
我算是集中精力,打了两次突击战。其他时间,都处在被催稿的状态。
一次花了一天,写了初稿。
“摊尸”半个多月,再花了一天时间,精打细磨。
《国之南山》不是评论,不是人物通讯,更像散文,或散文诗。
所以对文字的要求,达到了“顶点”。
我觉得可以写得散一点,随性一些。因为要表达什么,读者能看明白。
但编辑老师建议,还是更直接一些。
所以最后呈现的,有了英雄南山、医者南山、广州南山三个层次分明的段落。
文章标题,自己随手打的是风雨不动钟南山。
国之南山这个题,是领导定的。自己揣测,至少有两层含义。
一是钟南山获得共和国勋章。共和国的钟南山,特别切题。
二是钟南山是我国南方巍然耸立的一座山。钟南山,如山。这与后面版面的担当如山、仁心如山、温厚如山等高度统一。
好题。
最后,我觉得,这篇稿子挺适合朗诵的。短句多,简洁有力。
但最终,没能做成朗诵版。
这是另一点遗憾。
好在,好几个外地朋友发来信息,说身边朋友都在转这条稿,点开才发现是你写的。
出圈了。
文采斐然,“字字珠玑”……
很多夸赞。
一条稿,就是一段旅程。
旅途中,愁肠百结。到站后,一身轻松。
感谢钟南山。
感谢这一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