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广州库 > 典型人物

国内外顶尖专家汇聚,研判全球新冠疫情趋势

2020-11-08 21:12:32 来源:广州日报客户端

11月8日,2020腾讯医学ME大会(以下简称“ME大会”)正式上线,全球顶尖医学领军者共聚,从“痛点”出发,聚焦新冠疫情、心脏病、癌症、生殖医学、抑郁症等前沿医学,结合互联网科技对用户痛点的洞察,为大众解码生命的前沿思考。

腾讯高级执行副总裁、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总裁汤道生在会上指出,连接、算力与智慧化是医学数字化创新三大路标。

 

钟南山:前沿科技是推动未来医学发展的变革性力量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全人类对“痛”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体验。针对仍旧严峻的疫情形势,嘉宾在会上分享了防控经验和趋势研判。

在钟南山看来,这次防疫的一个最大的成功之点,亦或是这次防疫的一个痛点,是抓住了在社区领域的群防群控,在上游不让其传染,不让其蔓延到更多的人,这是最大的一个成绩。他认为,这次疫情里人们得到一个非常重要的经验,是要进一步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我们通过社区的联防联控策略,迅速的遏制疫情,很大的程度上得益于社会各界在医学科普上的大力投入,让公众消除了恐慌的情绪,并且理解和遵守各种的防御措施,从而有效的应对了疫情。”同时,他也高度认可科技在疫情中凸显的价值:“ AI、大数据、5G、网络,在疫情预报、疫苗研发、病情诊断方面都给予我们巨大的帮助。前沿科技是推动未来医学发展的一个变革性的力量。”

 

图说:钟南山院士表示前沿科技是推动未来医学发展的一个变革性的力量

对于下一步的疫情防控,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表示在这场疫情当中,全球成为抗疫的共同体,当世界的疫情没有结束,中国无法独立于世界之外。中国经验就是“比病毒跑的更快”的策略。 “我们接下去要做的一件事情是要跑的比病毒更快,迅速对出现疫情的地方进行控制并对相关接触人群进行检测,直到发现每一个病例。同时,我们需要通过提高疫苗接种率以迎接世界重启与开放。”

 

图说:张文宏教授认为中国经验就是“比病毒跑的更快”

目前,疫苗和特效治疗药物研发成为了国际医学界和各国民众最为关切的议题之一。全球权威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主编、传染病学权威专家Eric Rubin表示,疫苗的制造是一个耗时漫长且机理复杂的过程,新冠疫苗的研发目前以DNA疫苗和腺病毒疫苗的研究进展最为理想,但还需要通过后期临床试验进一步对人体接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分析评估。他对获取到理想的新冠肺炎疫苗充满信心,“开始一个疫苗项目,通常需要10多年的时间,我们已经能够将通常需要数年的时间浓缩成几个月,这是一个重大的胜利。”

多种疾病加重国民健康负担,医学专家联合呼吁“治未病”

在今年ME大会上,嘉宾关于痛点的议题还涵盖了出生缺陷、脊椎病、心血管疾病、癌症、抑郁症等常见病、慢性病,从出生到年迈、从身体到心灵,为每个人的全周期健康带来前沿医学最新探索。

每个人的健康早在胚胎时期就应开始受到关注。上海市胚胎源性疾病重点实验室主任黄荷凤院士致力于通过辅助生殖技术预防出生缺陷。“我国大概每年有80万到100万不健康的小孩出生,平均每30秒钟就有一个缺陷儿诞生。”黄荷凤院士认为,减少出生缺陷重在预防,包括孕前保健、孕前诊断、产前检查、产后筛查。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技术(PGT)作为出生缺陷防治的重要手段,可以在胚胎植入前就通过筛查剔除致病基因,阻断罕见病和遗传病的发生。她提出希望全社会对于出生缺陷干预的观念普及,减少国人出生缺陷、提高生育素质。

心血管疾病是导致我国国民死亡的头号杀手,作为国际医学界最有影响力的心脏病研究专家之一,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表示中国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数已达到3.3亿人,近年病例爆发性增加的原因在于源头预防没有做好。他认为“高胆固醇血症、肥胖以及肥胖导致的糖尿病、吸烟以及高血压,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爆发性增加四大危险因素。”控制危险因素是从预防心血管疾病发生的最好手段,并为大家提出了健康生活方式的范式:远离肥胖、少吃钠盐、多吃蔬果、戒烟戒酒、适量运动、充足睡眠,并提倡定期体检。

蔡三军教授希望借助互联网补足科普力量,提升民众肠癌筛查意识

大肠癌已经成为致死率第二高的恶性肿瘤。多年来扎根肠癌科研及临床诊疗的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外科主任蔡三军教授指出,肠癌的发生、发展需要5到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这为大众提供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甚至早期发现肠癌的宝贵机会。蔡三军强调,改变生活方式,做好病因预防、筛查和早期诊断,能够有效减少大肠癌的发病。

脊椎病也是现代人不健康生活下的常见疾病。颈腰痛是发病率仅次于感冒的疾病,腰痛是成年人群中引起劳动力丧失最常见的原因,颈痛排第四位。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脊柱外科主任彭宝淦教授指出,随着工作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久坐、长期低头等习惯导致了脊椎长期处于不正确的姿势,引起病理性改变,除中老年外,脊椎病正不断向年轻化发展。他提出,脊椎病重在预防,改变不良的工作和生活习惯,如进行腰背肌锻炼、避免高枕或无枕睡眠姿势、长期伏案工作电脑屏幕与视线保持一致或者稍微抬高、加强运动等,可以很好地防止脊椎病加重。他还特别强调重视青年的脊椎保健,防止脊椎病的年轻化。

除了疾病造成的身体之痛,近年心理疾病对于大众生命质量构成的威胁也不容乐观。全球3.5亿人罹患抑郁症,其严重地影响了人们工作和生活能力甚至导致自杀死亡。我国精神卫生领域首位中科院院士陆林教授指出,“抑郁症负担加重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低就诊率、低诊断率。”对抑郁症的误解和基层医疗资源的不足,让我国得到诊断和治疗的抑郁症患者仅有20%~30%。对此,他强调,通过医学科普消除歧视,消除“病耻感”,摆脱“污名化”是抑郁症康复最重要的一项前提。

社交化、场景化重构互联网医学科普3.0时代

根据腾讯医典联合Ipsos Healthcare联合制作的《2020公众健康行为洞察报告》显示,42%的公众认为免疫力是最主要的健康标志;67%的人表示疫情后接种疫苗意愿度更高;当身体出现不适时,76%的受访者愿意选择主动干预,包括:就医检查、网上搜索信息、服药等。公众对权威医学知识的获取更高频、主动,对内容的需求往便捷化、实用性方面发展。

“疫情是一场灾难,也是一场通识教育课,更多医生投入科普,更多大众关注科普,更多平台传播科普。” 腾讯医疗副总裁黄磊认为,互联网医学科普如今已迎来3.0时代:以社交化、场景化的传播方式,重塑科普连接,重构科普的“人-内容-场景”,知识的生产、传播、形态都更加开放多元。

首先是社交化,带来了科普载体、科普方式、科普生产者的变化。黄磊指出,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发展,互联网科普应该在兼顾医学权威的基础上,让碎片化知识像拼图一样,即有局部,也有整体的线索与关联。在科普生产方面,让科普从高高在上的“宣讲”走向接地气的“沟通”。与此同时,医学科普创作不再是少数、头部专家,而纳入了更多青年医生,为医学科普加入充满活力的有生力量。

疫情期间,腾讯各大内容平台的统计数据显示,有超过5000名医生在疫情期间开设了线上直播,总时长超过7000多个小时。垂直疾病领域的患者社群,也成为医学科普传播的密集地带。

其次是场景化,通过云端连接,医学科普知识得以扩展到各类线上、线下应用场景,甚至硬件终端。同时人工智能和算法的进步,实现了海量内容基于用户需求的个性化筛选、推荐,实现不同场景下精准的知识触达。信息围墙的打破,实现科普资讯的全场景触达,用户随时随地可以获得想用、能用、可用的信息。与此同时,科普平台通过内容开放共享,可与不同平台相关服务进行深度整合,实现从内容到服务的无缝连接。

为此,腾讯医典在ME大会上正式宣布启动三大计划——医学科普官计划、大众科普官计划、内容开放计划。黄磊表示,“期待医学科普像毛细血管一样,渗透在公众日常生活中,弥合信息鸿沟,驱动公众健康认知进化,助力居民健康水平达到新高度”,如钟南山院士在致辞中对于医学、科学、生命未来的构想那样,“让医学的科学之光,照亮更多人的生命之路”。


作者:倪明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