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广州库 > 典型人物

【专访】刘江南谈体教融合:让体育人有文化,让文化人爱体育

2020-12-26 23:44:10 来源:广州日报客户端

2020年,《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八大体系建设行动计划》相继出台,吹响了学校体育改革的号角,为校园足球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结合体育人刘江南博士超过50年从事我国体育工作的经历,本报记者围绕体教融合、校园足球等焦点,请他以国际化的视野和多重身份的角度,探讨当前的改革中遇到的挑战、面对的困难以及解决的方法。他认为,体教融合不仅是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之间的融合,也是家长与学生对处理文化与体育之间在理念上的融合。

刘江南


人物简介:

刘江南,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曾任广州体育学院副院长、广州市体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第16届亚运会组委会副秘书长。曾任中国足球协会副主席、中国体育发展战略研究会委员、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产业分会副主任、广东省教育学会体育卫生委员会主任、恒大足球学校执行校长。现任中国足球协会战略发展委员会委员、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青少年校园足球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社会科学分会常委。

不能只问金牌不顾学习


记者:你从事体育工作超过半个世纪,其中绝大部分精力在于致力青年少体育人才培养,从大学到机关、从教授到局长,从体制内到体制外,如何看待体教融合在中国青少年运动员群体的积极作用?


刘江南:从体教联合、体教结合到体教融合,三者的力度是不一样。融合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我一直关注这份文件的出台,可以说欢心鼓舞,因为这是我长期关注并毕生努力奋斗的目标,即:让体育人有文化,让文化人爱体育。

对于“体“、”教”之间的关系,我是深有体会的,我当过三个级别(中小学、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的校长,深刻体会到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合格人才的重任,我从事体育管理工作,也深深体会到培育体育人才过程中文化学习的重要意义。

广州的体育部门一直非常重视体教融合,在我任局长的年代就提出了要从这几个环节培养体育人才,即:科学选材,系统培育(训,教,医,科)、求实竞赛,及时输送,紧密跟踪,妥善安置。我真的是不忍心看到孩子们为了拿到金牌而忽视甚至荒废文化学习,到了练不动的时候,由“大脑空空”而难以稳立人生!

我经历过一位家长恳求我为他孩子安排工作。这位运动员从9、10岁开始入队训练,在11年里为广州在各级比赛拿到了很多奖牌,为广州的竞技体育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到了21岁,他练不动了,但是由于平时因训练和比赛经常缺课,文化学习没法跟上,甚至发展到逐渐放弃的境地,随着年龄增大,承受不了继续提高运动水平的训练负荷,只好退役,但大脑空空,毫无文化积累,很难回归社会再就业。我当时深感对不起他们!今后我们再也不能只问金牌不顾学习了,一定要树立对孩子们终生负责的思想,既要科学训练提高竞技水平,也要注重文化教育,让他们成为文武双全才!后来,在市委、市政府重视关心下,在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通过我们的努力,广州的伟伦体校从中专升格为大专院校,是全国副省级学校唯的体育专科学院,这让我的遗憾得到了一分安慰。

从群众体育、全民健身这个大范围来说,体育促进身体健康是毫无疑问的,但是,竞技体育是残酷的,为了“更高、更快、更强”,需要我们的运动员一次又一次超极限进击,精神和体力始终处于极限状态,他们为了祖国荣誉,流汗、流泪、甚至流血,甚至牺牲了文化学习的机会。因此,我始终认为,他们是和平年代的民族英雄,我们要想办法给他们提供读书的机会。

目标对象应是全部孩子


记者:您拥有多个领域的工作经历,现在仍在体教融合第一线奋斗,在您看来,体教融合的过程中,两个不同政府部门之间的磨合可能会出现哪些痛点?


刘江南:目前的现状,是两个部门解读这份文件的侧重点不一样。在体育部门更关注解决练体育的孩子的文化学习和体育生的出路问题。教育部门更关注解决学校里学生们如何加强体育,让学生爱上体育,养成训练的习惯。

我认为,我们应该看到这份文件是以促进全体青少年健康发展为总体目标的,不是专注某一类孩子,是全部!

不管将来成为如何伟大的人物,谁都是经历过青少年成长这一阶段的,而且这一阶段都是在学校里。人们老在争论,学校体育能不能培养为国争光的人才,我认为这像一个伪命题。毫无疑问,任何为国争光的体育人才第一阶段就是学校体育培养的。只是最后展示成绩的时候身处何地?摘果子的时候,是哪个部门去代表而已。没有大中小学的培养,哪能有体育尖子呢?当然,没有体育部门让苗子成尖子,最后也成不了栋梁之材。因此,在任何一个能为祖国争光的体育人才成长的过程,离不开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密切合作,所以必须“”融合”。如何才能更好地融合起来? 

我认为,大家应该树立共同的目标,即:为了所有青少年的健康发展。不是为了各自“自留地”的任务,不是其中一部分青少年。

记者:这些痛点如何得到解决?


刘江南:体育部门的痛点,就是我们的运动员学习基础十分薄弱,运动成绩是提高了,但是他们退役后面临就业困难。体育部门要把运动员的学习问题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让孩子们从一入队开始,只要爱上体育、练上体育,一定不要放弃学习,这样持之以恒,我们就会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运动员。

教育部门的痛点,是让所有在校学生从小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改变一切努力的方向就是文化学习,都以高分为目标,以学霸为偶像的传统观念。目前,家长和社会上都在说一句话,就是担心孩子们输在起跑线,所以孩子要远离体育活动,把精力放在文化学习上面去。结果是文化学习可能上去了,体质健康水平却每况愈下。这种趋势目前还没有得到扭转。另外一点,一些学生对体育没有什么认识,更谈不上爱好和习惯。因此,提高孩子们健康水平,要从认识体育、培养体育兴趣,养成体育习惯开始,这是教育部门更多关心的问题。按照体教融合的文件精神,今后青少年赛事由教育部门牵头,协调体育部门和社会组织统一安排,形成能够根据孩子们身心发展规律、掌握运动技能规律、学习文化的规律来科学设计赛事体系,这一点已经明确提出来。科学的竞赛体系建立起来了,大大减少人力物力精力的浪费。让孩子们科学安排训练时间,科学参加赛事,这第一步的融合已经做到了。接下来两个部门要进一步沟通协调,扩大到训练、教学全方位的融合。

体育纳入考试是良好开端


记者:如何看待中考的体育科目分数比重逐年提高?此前我们采访著名体育社会学家卢元镇教授,他认为这是“善意的强制”,只能“以毒攻毒”。


刘江南:目前对于体育科目加入中考的问题,社会上有不同看法,都有一些道理。这是个良好开端,说明体育真正得到了人们的重视、政府重视、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作为一名老体育工作者,我感到很高兴,什么事情得到了关注和重视,才会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可。

我的观点是,体育纳入考试,是真正让体育回归了作为教育内容的良好开端。一些著名的教育家和教育名校都强调“”健全人格,首在体育”,“体育是第一课程”。无数例子表明了体育对青少年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但在现实生活中,体育却往往被人看成可有可无。现在將体育考试纳入范围,首先是认同了体育是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重要的课程之一。既然是教育内容和重要课程之一,语、数、英等等都要考试,体育为什么不能考试呢?考试了才说明它是课程!不考试让人感到体育不是课程!这样做会让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校长、老师认识到,体育是课程,任何课程都必须考试,这是教育规律的应有之义!为了体现按教育规律上好每一门课程的严谨性和严肃性,体育当然要考试!

对于广大的学生来说呢,通过体育考试,让其认识到体育是人生成长过程之中必须学习掌握的知识之一,是与其他课程同样重要的课程,因此,参加体育锻炼,养成体育爱好,形成体育习惯,是每个学生人生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生活学习内容。

作为新生事物,体育考试的内容、方法,应该考什么?怎么考,如何评分等等,需要科学研究。不能说纳入考试,分值和语数英一样,这不一定合理。体育考试应该有个过渡的方式方法,让各方去适应它。我不同意“以毒攻毒”的说法,刚开始时,体育中考对教育改革,可能有利也有弊,但利大于弊,从长远来看,特别是从促进青少年健康的总体目标看,百利而无一弊!

记者:一个1.8米高的孩子,和一个1.5米高的孩子,他们同样参加体育科目考试,得分必然受到了一定先天身体条件的影响,如何做到体育科目考试的公平公正?这需要体育还是教育部门来设定标准?


刘江南:你说得很对。体育纳入考试内容和评价标准与方法,我们应该深入研究,探讨公平公正的方法手段。众所周知体育成绩的获得是讲究一定天赋的。假设把摸高作为体育考试内容之一,1.8米的孩子和1.5米的孩子接受同一內容的考试,后者可能永远赶不上前者摸到的高度。从一进校到期末考试都会就一直输,如果仅以此作为体育考试的最终成绩,这显然不合理。能不能探讨进步分这种形式呢?一进学校,孩子们都进行测试,进行一段时间的锻炼之后,再看看大家摸高的成绩,根据进步的程度来得分。这可能更便于调动孩子们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否则他们可能因先天条件赶不上而放弃体育锻炼。探索一种科学、准确、客观评价方法,对于公平、公正、公开反映每个学生的体育能力和参加体育锻炼的效果有着重要意义。

哪个部门组织考试?哪个部门研究体系?毫无疑问应该是组织考试的部门!但我们要善于吸纳各方面专家的意见。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夏令营选拔最佳阵容队员时,就吸纳了来自足球专项、其他体育项目及学科的专家的意见,甚至还引入了外国专家的评分。教育部门如果是组织考试的单位,除了吸纳系统专家意见,还应该吸纳体育部门专家的意见。大家的目标是集思广益,研究出科学客观准确的考试手段。可喜的是,现在社会高度关注这个问题,提出用大数据、5G、云计算等先进的科技手段,希望我们善于吸纳科学进步的成果,用于体育考评测量。

“体教”融合要有“三观”


记者: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何平衡文化课学习和体育锻炼之间的关系呢?从您个人既是博士学历,又是体育达人的经历,能否给予家长们和学生们一些分配时间上的建议?

刘江南:确实,每一个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如何合理地安排各种课程的时间比例,是我们需要去探索的。家长总认为孩子时间有限,一切以文化课考试分数来衡量是否成长、是否有出息,这是长期以来形成的观念,但是我们应该知道,一个人的成长,対其内涵的理解,对他所拥有的知识比例,应该是有所不同的,因此就有了体教融合问题的提出。我认为,除了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在工作关系的需要融合之外,对任何一个正在成长的孩子,都有“体教”融合的问题,即如何将体育文化学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对于每个学生来说,每天的时间就这么多,要学习语、数、英,学习地理、历史等,那如何看待体育?长期以来,人们认为体育可有可无,实际上,我们首先要有正确的体育观,认识体育的本质,把握体育的功能,体现体育的价值。第二要有全面的成长观,不能以学习成绩作为孩子成长的评价指标,要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健康、快乐、进取才是真正的成长。第三要有科学的参与观。讲究正确的锻炼方法,适合的运动负荷,适宜的环境,持之以恒的锻炼精神。

钟南山

人们往往认为体育挤兑文化学习的时间,其实不是这样。我从小搞体育,从幼儿园开始,最后考到了博士,考到了公派留学。同时我也是体育尖子,游泳、篮球、田径达到和二级运动员相仿的水平。钟南山院士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大家都知道体育锻炼始终伴随着他。我曾经有幸和他探讨过相关的话题,他认为,不是没有时间的问题,是还没认识到健康和体育的重要意义问题。当大家知道体育对健康的重要意义,把它作为和吃饭睡觉一样重要的事情,难道也说没时间吗?说到底还是不够重视。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家长们,搞体育不妨碍学习,要善于把体育和文化融合,否则学习好了,身体不好,给你一个地球也没用啊。



作者:杨敏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