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广州库 > 典型人物

一个评论员的年终总结

2021-02-07 21:40:13 来源:广州日报客户端

回头看过去的这一年,有点梦幻。

这篇,就当是总结了。


1.

我的2020年,是从一篇新年献词开始的。

当时自己想了一个很low、很鸡汤的标题,《星光不负赶路人》。

文章中写了这么一句——

历史长河奔腾不息,有风平浪静,也有波涛汹涌。充满希望的2020,亦充满不确定性。在通往收获的路上,必有沟沟坎坎,必有重重阻碍,必有风险挑战

这其实是句空话、套话。因为放在任何一年,都合适。

但2020,还真是不甘平庸。很快,沟沟坎坎、重重阻碍、风险挑战,就来了。


2.

1月21日,钟南山院士逆行武汉的照片,引爆网络。

那天是腊月二十七,到了放假前的最后几个工作日。

记得当晚,跟朋友吃了个饭。在回家的地铁上,看到朋友圈里刷屏的钟南山,心里冒出一串问号。

钟南山,久闻其名。但作为一个北方人,一个2003年还在读初中的人来说,这个名字那么响亮又那么陌生

于是,百度之。翻看他的报道——他的父母都是牛人,他的妻子是前女篮队长,他八十多岁依然一身腱子肉,他曾打破男子400米栏全国纪录……

这也太牛了!

记得那天回到家已经晚上十点多。跟家人聊起钟南山,我说,你知道他什么什么吗?

不知道,不知道,各种不知道。原来,对于很多人尤其是新广州人来说,钟南山的故事并不算家喻户晓。

写篇稿,肯定有人看啊。明天就写!

后来躺在床上,死活睡不着。好吧,马上写。

就这样,凌晨四点,《钟南山,一个狠人》写好了。

等到编辑睡醒,送审,发稿。

当天上午,它在朋友圈刷屏。中午经南风窗转载后,在搜狐、新浪等很多平台都成了爆款。


3.

就这样,一个评论员的战“疫”故事开始了。

有两三个月,都在猛写,几乎一天都没停过。

回头来看那些稿,怎么评价呢?捧哏常用的一句话很合适:这都哪跟哪啊?

精神也太“分裂”了。既有社论、广言、几千字的理论大稿,也有千奇百怪的新媒体;既有冷静的、严肃的,也有深情的、揶揄的、暴跳的。《疫情下的广州人》《疫情下的温州人》《甩锅的技术分析》,一封感谢信,《最真实的社区防控,和你想的不同》……



3月20号,值得特别提一下。那天下午,发了条朋友圈:“我X有点激动。写的稿第一次冲上了微博热搜第一……”

那天,《钟南山这张无座车票,你看懂了吗?》成了现象级的爆款。

从微博、网站、新闻客户端到微信公众号、学习强国,到处都在刷屏。阅读量,是个天文数字。

当然,99.9%都因为钟南山。

到了4月,因为境外输入疫情关联本地病例,广州处在舆论的漩涡之中。

评论员能干啥呢?

只能写。先后写了七篇,其中《这么拼的广州,让人放心》收到很多好评。

5月、6月,全国两会,广州两会。

7月写《大源村“蝶变”记》,8月写李莎与大山,9月《国之南山》……

每个月都有大事。一年,很快过完。



4.

这一年,印象中哭了两次。

一次是为清明节准备评论,《逝者远行,生者仍需“冲锋”》

这种稿,不可能写出新意。最重要的,可能就是情绪。

当时,春天已来,繁花已开。但很多人,没能等到。

他们的名字,我们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他们也是战士,也为人父母、身为儿女,他们在“战场”中倒下,没能等到团聚的时刻,甚至没来得及与亲人好好告别。

当警报在城市与乡村的上空鸣响,记忆会翻滚、流淌,泪水或许会洗刷脸庞……

哭一哭,排排毒,挺好。

第二次是因为李莎。

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在广西支教的志愿者李莎已经离世2个多月了。记者的各线采访,早已结束。

一个没参与采访的评论员,怎么写一篇人物通讯?

只能找出所有能找到资料,让自己尽量“走进”五六百公里外的大山深处,尽量向她靠近。

一天下午,坐在办公桌前,看一个关于她的视频,哭成了狗。

当时,旁边就是同事,只能用手挡着眼睛。

呵,男人。



5.

这一年,如果用量化指标来评价,成绩破了记录。

总结(嘚瑟)一下,

全国主要新闻网站转载,30多篇;学习强国全国平台,十几篇;人民日报评论版转载,2篇;南方日报理论周刊,2篇;

亿级爆款,1个;十万+,十几篇;省新闻阅评表扬,十几篇,省市主要领导表扬,近十次……

简直是一个人像一支队伍。

这一年,还入选了报社的“名记者、名评论员”。报社采编人员中,只有2个。

有点飘哈。



不过这一年,我觉得最说得过去的,还是一个新栏目。

去年1月中旬,《老夏观察》上线。记得第一次营业,选题就很土,《必须把猪抓上去》。

后来,写疫情,写两会,写鲁迅在广州的演讲,写广州警察故事,写陌生女人的来信……

产量很低,每篇三千字以上的篇幅也不是每个人都看得进去。

但还好,坚持了下来。


6.

最后,罗列几句过去一年,对我触动最大的几句话,作为结尾。

第一句是电影《一点就到家》中的台词,据说出自邓布利多:“人总是在容易的事和正确的事之间选择”。

第二句来自《大江大河2》,“不一定非要以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别人”。

第三句,我自己的反思。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

第四句,来自一位朋友。他说,关键是要把事办成

最后一句,报社有位高人曾为某报写发刊词,主题是创业。

其中有这么一句:我们必须警惕,取得了一定成绩,有了一定资本,很自然地,有些人就会出现一些本不该有的“娇气”和“骄气”

创业如此,做人做事应该也一样。

新的一年,希望自己能做个好人,做好自己的事,多做正确的事。



文、编/广州日报评论员 夏振彬


作者:夏振彬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