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广州大剧院迎来了开幕的十一周年纪念日。当天,广州大剧院举办了院庆活动并发布了全新的星空票纸。此外,剧院还为工作10年及以上的员工颁发纪念胸章,向11位会员代表赠予纪念品,感恩彼此相伴的艺术年华,共同见证广州文化繁荣。
院庆活动现场——
文艺担当,自觉传承红色基因
广州大剧院今年精心策划了具有浓郁民族风情、时代烙印和广州特色的“红色主题剧目展演”。除院庆演出大型民族歌剧《沂蒙山》以外,6月至9月底在“广州艺术季2021”期间,上海歌剧院大型民族歌剧《江姐》、中央芭蕾舞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广州芭蕾舞团全新力作大型原创芭蕾舞剧《旗帜》、英雄儿女-长影乐团老电影视听交响音乐会、中国国家话剧院话剧《三湾,那一夜》、长沙歌舞剧院民族歌剧《半条红军被》、上海芭蕾舞团芭蕾舞剧《闪闪的红星》等红色剧目,将集中体现中华百年红色基因的传承与发展。
院庆演出大型民族歌剧《沂蒙山》
除了舞台上的一幕幕经典,还有来自耳边的声音,“听见你的声音——红色主题系列公益活动”已于4月拉开帷幕,集名家分享、艺术互动于一体,以多元艺术形式传当代之音。活动分为“何为不息•经典之声——民族歌剧系列活动”“何为不朽•民族之声:传统民乐系列活动”“何为不惑•改变之声——朗读者剧场系列活动”“何为不同•青少年系列艺术展演”四个板块,通过公益普及活动、艺术演出、朗读者剧场、文艺讲演,走近文化历史、民族经典、岭南文化。
艺术创新,提升广州文化活力
打造原创IP,讲好广州故事,广州大剧院用艺术创新推动广州城市文化建设出新出彩。继歌剧《马可·波罗》、线上戏剧《等待戈多》等作品后,2021年广州大剧院着力打造三部原创舞台作品,包括携手新浪潮戏剧导演王翀打造原创实验戏剧《存在与时间2.0》,将探讨人类如何用有限的生命去验证无限时间的存在和延续;话剧《呼·吸》将讲述钟南山院士敢医敢言的故事,该剧由唐栋、蒲逊编剧,傅勇凡执导,秦立运担当舞美设计;改编自王蒙同名长篇小说的舞台剧《活动变人形》将由中国国家话剧院一级导演李伯男执导,90后著名编剧温方伊执笔剧本改编。目前三部作品皆在创排阶段,计划于下半年陆续与观众见面。
5月29日,广州大剧院青年原创扶持项目“周一星剧场”即将正式回归,携手来自华南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澳门大学等多所高校带来合唱诗剧《那里,永恒的中国》、先锋沉浸式舞剧《根号8》、多媒体艺术创新舞台剧《蝶恋•梁祝》、荒诞喜剧《今夜成就西厢记》、都市轻喜剧《摇!摇!摇!》、“粤韵新声 听见广东”原创合唱作品音乐会等原创作品。“周一星剧场”通过聚焦高校原创、联合制作剧目等方式,探索艺术创意的全新模式。
此外,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创新方面,广州大剧院将进一步探索“5G智慧剧院”的建设,借助5G、云、超高清视频等技术的融合赋能,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构建5G智慧文旅新平台。
城市印记,在“扎哈角落”逐梦未来
作为全球当代剧场的标志性建筑,广州大剧院是建筑设计大师扎哈·哈迪德生前被建成的第一座剧院,前卫的未来主义设计,吸引了全球的目光。十一年过去了,这座剧院见证了舞台无数华美的瞬间。在扎哈•哈迪德逝世五周年之际,广州大剧院联合扎哈•哈迪德建筑师事务所推出“感受到的扎哈角落• A VIEW OF ZAHA'S CORNER”系列纪念活动。“扎哈的贡献意义不仅在于建筑行业,她给予每一个追梦的年轻人勇气和力量,用自身的行动告诉他们只要用心和努力,梦想是可以被实现与突破的。” 扎哈•哈迪德建筑师事务所副总监余锦文说。
“这真是一座美妙的剧院,我真的非常高兴终于能够听到没有扩声的现场音乐了,我为能够在这样宏伟的建筑中设计感到非常骄傲”。赋予广州大剧院美妙声场的全球顶级声学大师哈罗德·马歇尔爵士这样感慨道。建成后的剧院不仅仅只有钢筋铁骨,更是缔造美好和梦想的栖息之所,和慧、朱哲琴、宁峰、王云鹏、刘颖、刘彬濠、胡沈员、黎星、苏严惠等众多来自全球的艺术家纷纷谈起了他们对“扎哈角落”的感受。女高音歌唱家和慧说:“广州大剧院舞台上优秀的声音反馈为歌者与听众搭建桥梁。”小提琴演奏家宁峰则表示:“享受广州大剧院里给听众和演奏者所营造的气氛。”常作客广州大剧院的男中音歌唱家王云鹏称:“演出总是会紧张,但表达广州大剧院让我感觉很温暖。”……
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副局长张胜表示:“扎哈所设计的广州大剧院,为十一年前的广州城市带来了全新的朝气与活力,在未来,广州大剧院的脚步将不止于一座‘艺术剧场’,更是用国际语言讲好广州故事,在实现文化与建筑的交相辉映的基础上,搭建广州文化通往世界舞台的艺术桥梁。”
中演院线总经理、广州大剧院董事长张利表示:“我心目中的广州大剧院是独特又海纳百川的。十一年间,尽管我已见证了它从一片大工地成长为如今高品质演出的世界舞台,但我依然常看常新,每一处都是东西文化的交融呈现,无论是歌剧厅的满天星,还是极具设计感的流线型楼梯,扎哈的角落无处不在。”
大湾联动,潮流玩转传统文化
以艺术作为城市交流的纽带,广州大剧院自觉以艺术教育、艺术活动推动人文湾区的建设,成为创意聚合场,并通过策划中国传统艺术系列演出,引领“国潮”新风尚。
不久前,粤港澳大湾区的新生艺术力量代表广州大剧院童声合唱团、广州大剧院少儿芭蕾舞团、广州大剧院青少年行进管乐团受邀参与中国宋庆龄基金会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公益年会——大湾区青少年艺术团体展演。“水平高”“很专业”“有活力”是交流代表团对他们毫不吝啬的评价。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于群指出:“广州大剧院对青少年艺术团体的建设和培养,正是城市剧院发挥艺术教育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 据悉,接下来还将展开相关的交流活动或线上展演。
“活力、创意、连系”,4月17日“香港周2021”在广州大剧院实验剧场开幕,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呈献一系列香港的文化艺术节目,包括香港芭蕾舞团、城巿当代舞蹈团、中英剧团、香港话剧团及大细路剧团等艺术团体的佳作,形式涵盖括舞蹈、音乐及戏剧作品、展览及电影放影等,以此推动香港与内地城市的文化交流。此外,广州大剧院还引进了澳门TDSM街舞音乐剧场《我係歌手》等澳门艺术团体的演出,广受观众喜爱。
“融合、创新、跨界”,新时代下年轻人正用“国潮”表达着自我情怀和文化态度。《音乐里的中国 西洋乐器演奏中国经典名曲音乐会》、《杭盖与铜管音乐会》、杨雪霏演绎《中国素描》、《琴为何物》自得琴社音乐会、青瓷瓯乐跨界音乐会《听•瓷》、如月之恒——常静仙乐团音乐会、史依弘领衔京剧《新龙门客栈》等广州大剧院2021国潮大赏系列演出,吸引了不少年轻观众走进剧场,领略传统文化的“潮”魅力。
2021年,是新时代承前启后的一年,是下一个十年的开启之年。创新与传承、对话与交融,无数与美好相关的瞬间将继续在广州大剧院发生,成为城市文化发展的缩影,与城市文化发展共生。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张素芹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张素芹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张素芹
通讯员:周雨晴、何旋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李巧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