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第20届亚洲科学理事会大会在广州南沙举办,钟南山、王恩哥、薛其坤、刘昌胜,以及来自日本、美国、法国、卢森堡等国家十余名名专家和院士出席会议,以“新材料时代:为可持续发展社会而创新”为主题进行探讨。
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作《中国新冠防控策略及疫苗研发》主旨报告,钟南山回溯了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国以及全球范围内的应对措施以及疫情对经济、社会、人民身心健康造成的影响。
在发言中,钟南山提到了“群体免疫”。他表示,实现群体免疫的一种方式是通过自然感染(无干扰下的感染),这将造成70%-80%的感染率以及5%的死亡率,因此他认为“自然免疫不现实、不科学、不人道。”同时,实现群体免疫的另一种方式是大规模的疫苗接种,这需要2-3年时间的全球协作。
中国的疫苗接种率要达到多少才能实现新冠肺炎群体免疫?钟南山指出,达到群体免疫所需的疫苗接种率与疫苗保护率(即接种后多大比例不会再感染)和病毒可复制指数(又称R0,衡量病毒传播速率的重要指数)有关。中国实际测算的R0指数为2.4,低于世界平均的2.66。但即便在这种情况下,假设疫苗保护率可以达到比较理想的80%,中国也需要72.9%的接种率才能达成群体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