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广州库 > 典型人物

广医二院驰援湖北医疗队队长温德良:奋战抗疫一线,为患者带去希望和曙光

2021-06-12 23:08:32 来源:信息时报

  身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驰援湖北医疗队队长,该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温德良不仅是一名经验丰富的ICU“老将”,更是呼吸专业出身的重症医学专家,对重症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救治有着很深的造诣。

  2020年2月7日,温德良与同事蒋凌志、陈维校、王玉丽和黎江出发驰援武汉三家危重症定点收治医院之一的协和西院,在前线“抗疫”整整两个月。临危受命的他们冲锋在前,早已忘记周末节日、白天黑夜,一直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为当地患者带去希望和曙光。如今,他们已完成任务,于4月8日返回广州集中休整。

  res01_attpic_brief (1).jpg

温德良在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参与救治工作。

  把抗“疫”之战拉进自己的节奏

  没有寒暄、没有休整,广医二院驰援医疗队一到达武汉协和西院ICU,立刻展开与“死神”抢人的搏斗。协和西院是重症患者定点收治医院,该院ICU里的患者又是最危重的,且这类患者病情进展快,救治难度大、操作多、被传染风险极高,医护人员如履薄冰。

  每天早交班后,作为医疗组组长,温德良同组员们逐一讨论患者病情,随后“全副武装”入舱行床边查房,仔细观察患者的神志、呼吸、皮肤粘膜,观察呼吸机、心电监护、CRRT机参数等,结合患者的病情适时调整治疗方案。尽管住处离医院数十公里,驰援两个月以来,无论阴晴雨雪,温德良都早出晚归,每日在协和西院ICU一呆就是十几个小时,从未休息过一天。

  “面对这个全新的疾病,我们一度深感无力。虽然我们拥有很多年呼吸重症患者救治的经验,但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病情发展特别快,有时候甚至会出现难以预判的状况。经过那些日子的实践和探索,尤其是与钟南山院士开展远程会诊,越来越多的患者病情得到好转,广东团队治疗方案的科学性、有效性得到了进一步的验证。”温德良说。

  2月19日,让人振奋的捷报终于传来!温德良所带领的医疗组成功救治一名危重症患者并将其转出ICU,这是武汉协和西院ICU的首例。

  “我们需要这一场胜利,建立信心对于团队来说太重要了。早期在这陌生、狡诈的疾病面前,不少患者在收进来之时已‘积重难返’,我们的战斗情绪一度很受挫,心情也十分沉重。但是,我们从来没有气馁,没有停下脚步。”温德良说,“成功案例对一直处于高压状态的医护人员们来说,是一针强心剂。”医疗队提前研判,提前卡位,终于把抗“疫”之战拉进了自己的节奏。

  “两个月后的今天,拔管、转出、出院,在协和西院已经不是‘新闻’了。”温德良笑说,“其实在这场与疫魔的搏斗中,医生、护士、患者都是战士,每位患者对生命的渴望,都让人肃然起敬。”

  患者ECMO撤机后才睡得安稳

  2月23日,温德良组里一名患者出现了险情。42岁的李先生(化名)出现了血氧饱和度低、双侧气胸、肝功能受损、循环不稳定、凝血功能障碍等情况,高条件的机械通气下已无法支撑他的基本生存需要,若不及时施救,可能会因发生呼吸衰竭引发的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关键时刻,广东医疗队总领队张挪富教授、ICU主任徐远达教授组织科内讨论,最终认为该名患者有行ECMO(体外膜肺氧合)指征。

  当天下午,温德良、陈维校与广医一院的席寅等医疗队队员作为熟练掌握ECMO技术的医生,完成了置管前的血管评估。数个小时的努力,通过整个团队的通力配合以及凭借医生熟练的操作,成功给患者用上ECMO,为后续的肺部治疗及器官功能的维持争取了时间。这是协和西院ICU广东团队来援后的首例ECMO。此后,温德良以此成功经验又再给四名患者上了ECMO。

  3月19日,上了ECMO六天的王伯(化名)呼吸功能日渐恢复,病情逐渐好转。温德良在床边进一步下调ECMO参数,观察到患者通气氧合功能稳定改善,结合分析患者各项生命指标,果断作出判断——可以撤除ECMO。动脉拔管的瞬间,手术室异常安静,所有人屏气凝神,内心却激动万分。作为协和西院首例成功撤机的患者,王伯离康复又近了一步。对于医护人员来说,新冠肺炎危重患者的救治迈上了新的台阶。

  “有一段时间我的睡眠不太好,总是在浅睡,有时候半夜忽然就醒了。脑海里总在回想治疗过或者治疗中的一些患者,他们有的还年轻,本身没有严重的并发症;有的家中发生聚集性感染,亲人都离去了。他们来病房之前,只是我们身边的一个个平凡的人。”温德良坦言,“王伯成功撤机,让我紧绷了50多天的神经有了短暂的放松。那天晚上,我睡得特别安稳。”

  不过,救治重症患者的攻坚战仍在继续。

  真挚人文关怀让患者倍感暖意

  疫情之下,也有温情。在当地,医疗队总能感受到来自陌生人的暖意,走在路上,会有人摇下车窗说,“是不是上班?要不要送你们过去?”这一切都让身在异乡的温德良感到温暖。

  看望转出患者也是温德良的日常工作之一,他会仔细观察患者的状态、了解他们的需求,更重要的是,给予他们最真挚的人文关怀,用专业知识消除他们的疑虑,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广东医疗队太棒啦!”每次医护人员来到普通病房,总会收获不少点赞和合影。

  “这里的饭菜不对胃口,不想吃!床也太硬了,可能要重新铺一下!”几天前刚从ICU转出普通病房的小王(化名)对“老熟人”温德良说,小王的抱怨让大家有点意料未及。“不好吃也得吃点啊,要保证营养才行。没问题,我们给你去想想办法,好不好?”温德良这样对小王说道。

  这段日子,35岁的小王经历得太多了。她是ICU里最早的一批危重症患者,经历了长达20天的有创呼吸机治疗,病情出现多次反复。独自面对身上的管道、不分昼夜鸣响的仪器和从不熄灭的白光灯,小王一度出现了抑郁和焦虑。每天下午,温德良都会和她的丈夫电话联系,告知她的近况,成为久未见面夫妻俩的沟通桥梁。当条件允许时,医护人员还让她和丈夫以视频等方式联系,渐渐缓解了她的担忧和思念。经过持续治疗,小王的情况出现了转机,实现了拔管和转出。

  “患者的抱怨,我爱听!他们开始有诉求了,这是好事,证明他们身体正在好转!相比于躺在床上默默承受痛苦,我更喜欢现在这样生动的他们!生死之外都是小问题!”看着小王历经磨难却重获新生,温德良心中的喜悦难以言表,转头又为小王去张罗点心和床垫了。

  4月6日,小王出院了,还为广东医疗队准备了锦旗。这天她把自己出院后的安排告诉了温德良,征求他的意见,俨然已把温德良当成了最信任的人。“我将来还要到广州来找温主任,温主任也答应了请我喝早茶!”小王开心地说。

  特写

  家人的支持和信赖,坚定了他逆行的信心

  “专业对口,大有可为。”这是当时温德良第一时间主动请缨要上前线提出的理由,也得到了大家一致的认可和支持。

  温德良的爱人李巧薇也是一名医护人员,两人分别在不同的医院工作,一个在ICU,一个在卒中中心,工作均十分忙碌。他们的一对双胞胎儿女从小就参加托管,也比同龄孩子更早懂得照顾自己。

  “从疫情一开始,他就做好了随时出发的准备,我能帮助他的就是把后勤保障工作做好,把孩子们照顾好,把老人家们安抚好,不给他增加心理负担。”李巧薇说,“因为知道他忙,即使是再想念,我从不给他打电话,只是默默地期盼着他打回来报平安。”

  每天晚上等待温德良来电,已成为这一家人的日常。“爸爸,加油!奥利给!”“爸爸,家门口的木棉花已经开啦!”只要一见到爸爸,一对“孖宝”便在屏幕前争相要跟爸爸说话,给爸爸做鬼脸、表演魔术。

  李巧薇说,“孩子的爸爸平时总说我‘批评’他多,但这次他在我心中,在孩子心中,是真正的超级英雄!”

作者:廖温勃 许咏怡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