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在王文的办公桌上,总是堆满了厚厚的文件材料
1998年6月到区法院工作伊始,已在内地当了十几年审判员的王文被“降”为书记员使用,但她对转换角色毫无怨言。随后,王文的工作能力和工作作风很快获得了庭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认可。近5年,王文年均结案427.4件,最高纪录一年结案504件,在广东省法院同业务类审判人员中位居前列;年均上诉率10.6%,年均二审维持率为94.1%;无一宗超审限,无一宗经责任甄别为错案,无一宗群众投诉,无一宗当事人上访。
如此惊人的结案数字,记者询问她有什么办案秘诀,王文用“三个坚持”轻描淡写地概括了这几十年来的办案生涯。她说,“执法为民不是空道理,你待群众有多亲,群众就待你有多好。”尽管承受了常人无法承担的高强度工作压力,做过好几次大手术,但是在王文身上却读不出半点愁容和苦怨,用时下一句流行的话形容她非常贴切:“正能量很高”。
法情相融解决矛盾纠纷
“迟来的公正不是真正的公正,在关系公民人身自由的刑事案件中,办案效率显得尤其重要。”王文在接受采访时反复提到,身为新时期的法官,必须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如何提高办案效率,王文说秘笈就是“三个坚持”:对于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的案件,坚持做到普通程序案件一个月内审结、简易程序案件十天内审结;坚持庭前认真查阅卷宗材料充分了解案情,庭审查明事实后能够当庭宣判的尽量当庭宣判,简易程序案件当庭宣判率达95%以上;对于已有合议结论的案件,坚持开庭当天完成法律文书的撰写,保证有能力并且公正、快速地审理每一起案件。
这三个坚持看似容易,但执行起来却不简单。“每天连续开庭七、八次,在正常的工作时间根本无暇撰写判决书。”王文说,年均结案400多件靠的是多加班。早上到得早,开庭前的1个半小时是她写判决书的“黄金时间”;晚上走得晚,加班到七、八点是家常便饭。“这时候办公室比较安静,一两个小时能干很多活,积少成多,案件数量自然就上去了。”
法律无情,人有情。为了让法律不再是干巴巴的条文,王文总是将人情味融入案件的审理,“这才是真正解决矛盾纠纷的催化剂”。阮某因一件小事与冯某发生口角,并将其打成了重伤。均为低保户的双方无法承担经济赔偿,经多次上门调解仍未果,这让经办法官王文着实急了。在做通双方工作的同时,王文坚持案内执法、法外用情,多次与双方进行沟通,做工作,让被告人认罪,并作出能力范围内的赔偿。
而这并不是案件的最终结果。王文说,“作为一名人民法官,不能简单套用法律条文把案子一判了事,我还想为他们做点什么。”经过认真研究相关规定,她试着提出为他们申请国家救济补助,这一想法得到区法院领导的大力支持,最后为当事人争取到4万元的救济补助。“他们都激动得哭了,这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作为一名法官的成就感和价值所在,虽然很累,但也无怨无悔。”
“无胆英雄”大胆地忘我工作
苦干加巧干,王文早就熟练地适用并驾驭了其自称的“密集型”庭审。不仅如此,她在审判实践中还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审前程序。即在庭前组织控辩双方进行证据展示,固定争议点,对证据充分、案情简单的案件被告人做思想工作,劝其如实认罪,换取法院从轻量刑;一旦被告人认罪,即启动当时还停留在理论上的普通程序简易审,大大压缩了原本冗长的庭审举证、质证时间,审判效率大幅提升。
面对“密集型”庭审,王文毅然、决然地将年幼的孩子送到寄宿学校,以将更多时间投入到工作上。然而,长期严重超负荷的伏案工作和坐庭审判,使她患上了严重的颈椎病,头晕恶心、耳鸣呕吐、听力视力下降,疾患一度严重到让她无法工作,需要住院治疗,但刚一出院,她又戴着颈箍回到岗位继续工作。除了颈椎病,王文还患有多年的高血压、肝囊肿,胆也被摘除了,同事们戏称她为“无胆英雄”。
正是这位“无胆英雄”,不畏权贵,不怕报复,在庄严的三尺法台上,审判了一宗又一宗腐败案件。“三打”期间,王文就是在戴着颈箍的情况下,审理了原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彭祥喜受贿、滥用职权充当保护伞一案。几个月后,她虽然抛掉了颈箍,但仍需要用几本厚厚的书把工作电脑垫得高高的,以便直立着脖子操作,减轻对颈椎的压迫。
“有一次,我在办公室晕倒了,庭里竟‘强制’我休假。”王文笑着说,刑庭就6个法官,一年2000多件案堆在那,她总不能把工作压力推给其他同事。就在今年,因为心脏不好需要休假,她坚持在休假前、后的时间将案件排得满满当当,一点也未减轻办案任务数,高效高质审结案件以便完成每月不少于40件的案件任务。
尽管承受了常人无法承担的高强度工作压力,做过好几次大手术,但是在王文身上却读不出半点愁容和苦怨,用时下一句流行的话形容她非常贴切:“正能量很高”。她说,这里面其实没什么秘诀,就是心中有一把尺子,从所做的每一件事中寻找其自身的意义和价值,你就会如获至宝,享受其中,快乐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