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在献血活动中了解张保昌(前右)献血事迹的居民纷纷与之合影。景泰街
因为献血量大,张保昌多了一个亲切的外号――“献血哥”。1997年,张保昌开始献血,时至今日,他的献血量已达20000毫升,等于把全身的血液换了4次。提到为何如此“舍身”,张保昌非常淡然,他认为自己收入微薄,难以在其他方面帮助别人,但献血却是力所能及的事。
等于把全身血液换4次
47岁的张保昌是来自湖北的外来务工人员,他第一次献血要追溯到1986年。当时张保昌的战友在训练时摔伤,情况危急,而部队地处偏僻,医疗站储血量不足。张保昌得知后,马上给战友献血200毫升,并发动其他战友献血,受伤战友得以获救。
从部队退役后,张保昌于1997年来到广州。他在报纸上看到广州市血站缺血的公告后,次日就来到血站献了400毫升血,拿到了第一本献血证。3个月后,他又去血站献了400毫升。这一献,他坚持16年。
2004年以前,张保昌献的是全血,2004年开始,市血液中心开始采用机采成分血,他开始献成分血。和献全血不同,献成分血是分离捐献血液的某一成分(血小板、血浆等)并储存起来,然后再将分离后的血液输回捐献者体内。“献成分血的话,间隔一个月就可以了。”张保昌说。记者看到,2006年的一本献血证上,4、5、6连续三个月都有记录,每次捐献2个单位血小板(相当于400毫升全血)。
16年里,张保昌累计献血50次以上,全血与血小板献血量20000毫升,按照80公斤的人血量在5000毫升计算,他的献血量足以把全身的血液换了4次。因为献血,张保昌荣获了广州市2005年度无偿献血特等奖,2006年―2007年全国无偿献血金奖。
“会有一些电话卡之类的,但用完就丢掉了,只有一本毛主席的纪念邮册,被我珍藏下来,邮册上写着‘献血光荣’。”张保昌说。
愿意一直做示范者
热爱献血的张保昌也热爱运动。作为某饮用水公司的送水工,张保昌每天除了扛几十桶水上下楼梯,每周还坚持跑20公里,从柯子岭到黄石广外环回路线,他还曾骑自行车到阳东、惠州等地,“有一次我去东莞的松山湖,往返180公里,身体都抽筋了,心脏一点事都没有。”
去年年底,张保昌参加了三水云东海国际铁人三项赛,游泳1500米、骑单车40公里、跑步10公里,他连贯完成,同龄圈中,他取得第27名。张保昌希望,用自己健康的状态,改变其他人对献血影响健康的误解。“20多岁的时候,有时还生个小病,现在连感冒都没有了。”张保昌说,自己经常每天拎着水桶跑100多级楼梯,很轻松,身边的人对他健康的身体状态感到惊讶。张保昌的妻子原先强烈反对他频繁献血,后来见他身体越来越强壮,就不再阻拦。“我只有用实际行动向她证明,身体比没献血前还好。”在张保昌的影响下,和他一起运动的好几个车友都定时去献血。
献出去的血能帮助多少个人,张保昌说自己也不知道,“能帮就帮一下别人,自己也有要别人帮的时候,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我会一直献到60岁这个年龄限制。”但他希望,自己不仅是一个示范,而且能带动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