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冯镜成(左)正在与结对所律师讨论案件
区司法局均禾司法所所长冯镜成是一名普通的调解员,多年来扎根基层,心系群众,以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和社会使命感,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受到所在单位领导、同事的一致好评和当地群众的普遍赞扬。在均禾司法所8年的时间里,这个实在的“和事佬”跑遍了均禾街每个角落,哪里有化解不了的纠纷矛盾,他会第一时间出现在那里。
第一时间出现在矛盾纠纷现场
很多人说从事司法调解是一个麻烦活,可冯镜成一干就是12年。特别是在均禾街工作的8年里,冯镜成跑遍了这块19.8平方公里土地的每个角落,哪里有化解不了的纠纷矛盾,他会第一时间出现在哪里。
“在基层,人与人情感的纠葛、利益的纷争经常出现,处理不当就会发生恶性事件,如何最好地解决矛盾是我多年摸爬滚打中学到的最有用的东西。”冯镜成总结自己12年的调解经历时说,基层调解最重要就是一个“情”字,做群众工作要先用真情去打动他们,取得当事人信任后再慢慢引入法律层面的东西,这样的调解群众更容易接受。
均禾司法所承担了整条均禾街的人民调解、法律援助、社区矫正以及安置帮教的工作。而目前,均禾司法所就只有冯镜成和另外一名工作人员。“待人宽厚、为人低调、质朴实在”是同事们对他的评价。在基层工作,周末和节假日有突发事件加班加点是常事,只要是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冯镜成便会毫不迟疑地先处理,这让跟他一起工作的同事倍感温暖。
连夜耐心调解终于达成协议
采访中,令记者印象最深的,是冯镜成讲述的一件调处往事:2012年7月某天,正准备下班的冯镜成接到罗岗村调解员的电话得知,村里有个拆建房工地发生意外,1人送医不治不幸身亡,现场情况比较混乱,得知消息的冯镜成立即赶往现场。
原来,50岁的尹某受雇于宁某在罗岗村八社清拆厂房,不慎从房顶摔下,后送医院不治身亡。因该清拆工程层层转包,承包方互相推卸责任,不愿承担赔偿责任,聚集在工地现场的尹某家属及老乡情绪激动。
安定家属情绪后,冯镜成便通知与该清拆合同有关的三方承包人全部到现场参加调解,调解室就设在清拆工地旁边的一间空房。
“由于责任方就责任大小扯皮,直至深夜调解依然没能达成协议,家属的情绪越来越激动。”冯镜成说,当时他即刻改变调解策略,先协调家属方和承包方就赔偿总额达成协议,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协调承包方的责任大小问题,几方终于达成协议,43万元赔偿款当场支付,尹某妻子激动地握着冯镜成的手,连声道谢,而此时,已是7月13日的凌晨5点,冯镜成干脆没回家,躺在办公室的沙发上小休片刻直接投入第二天的工作。而这只是冯镜成无数工作镜头中的一幕。
“老大难”问题变得不再难
外嫁女及其子女的股份问题是令人头疼的“老大难”,牵涉到各方利益的争夺,矛盾非常激烈。几年来,均禾街平沙、新科两个经济联社69名外嫁女及子女曾多次越级到省、市上访。得知该事件后,冯镜成主动揽下这块硬骨头,他多次接待到街道上访的外嫁女,耐心做好解释工作,要她们相信政府,按照正规途径,运用法律,通过正常渠道解决问题。
“问题难就难在经济联社干部对外嫁女及其子女股份问题有抵触思想,他们都认为女子已经是嫁出去了,不应该再享有集体股份。”对此,冯镜成频繁到平沙、新科两个经济联社,找联社董事长、书记、各社社长,做好法律解释工作,哪怕是挨骂,也微笑面对,耐心宣讲相关法律法规。
当外嫁女及子女向均禾街道提出行政决定申请时,冯镜成又依法对申请人提出的申请进行证据核查,并承担行政处理决定书的草拟、制定及行政复议答复书的拟订工作;当有的经济社不服街道作出的行政处理决定,向法院提起诉讼后,冯镜成又亲自负责案件的诉讼代理工作。在冯镜成长期不懈的坚持下,目前,均禾街的外嫁女及子女问题已形成一套规范的处理办法,近两年来也没有再发生因此而越级上访的情况。
多次反复沟通妥善处置“毒胶水”
在均禾司法所工作的八年里,冯镜成成功化解了一批大案要案,其中让他印象深刻的是2011年底至2012年初,均禾街辖区共发生12例因“毒胶水”而引发的职业病个案。
“中毒工人治疗的时间长,经济赔偿问题难谈,而且家属病人因为担心后遗症就算治好了也不愿意出院,工厂老板又担心后续赔偿问题无穷无尽而情绪不稳,调解工作非常难做。”冯镜成与其他部门工作人员一起,安慰病人及家属并稳定他们的情绪。同时,他经常跑医院看望病人及家属,遇到家属提出关于病人医治的相关问题,冯镜成还找医生做解释工作。
对于工厂老板,冯镜成则多次与其讲法律、讲政策,要求他们承担相应的责任。2012年除夕当天上午,他还待在职业病医院帮助1名治愈的工人与工厂老板签订后续的赔偿协议。在冯镜成及相关工作人员的努力下,均禾街12宗因“毒胶水”中毒的病人除1宗因其他疾病转院治疗外,其他全部都康复出院,并与厂方签订了补偿协议,解决了后期的经济补偿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