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王海祥正在为病人诊治
坚定有力的声音、和善的面孔、彬彬有礼的态度,这是记者第一次见到王海祥时的感受。在医院突发病情最多的急诊科工作,王海祥的浑身透露着一股处变不惊的稳重。这些年来,他的工作就是在“死亡线”上抢救生命,迅速、准确、高效是他工作的关键词。而王海祥,则用自己的责任心和事业心捍卫着医生的名誉。
找到归属感
漂泊10年终落脚白云
来到白云区之前,王海祥在过去10年间先后在河南、深圳、福建、东莞等省市工作。 2011年,辗转多地的他来到了区第二人民医院,成为医院急诊科的副主任。在王海祥看来,正是这家医院,给了他期盼很久的归属感。
“虽然到这里刚刚两年的时间,但是感觉自己找到了平台,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知识特长,集中精力把工作做得更好。”王海祥说。独自一人在他乡工作,有时候难免会惦记家人,即使是铮铮铁骨的硬汉,也难免受到思乡情绪的侵袭。说到自己的家人,王海祥的眼圈微微泛红,他略带着哽咽说:“每当看到年老的病人,我都会加倍地关心和照顾他们,因为他们会让我想起远在河南的父母,老吾老及人之老,每次将生病的长者治好,我都会倍感欣慰。”
目前,医院为王海祥提供了一个单独的宿舍,每年他都会回家一次看望家人,“有时候也希望把家人接过来,不过现在儿子还在上学,父母年龄又不小了,希望未来可以有机会。”王海祥说。
增强信任感
5分钟之内出现在抢救现场
作为急诊科的主治医师,王海祥随时都会面对一个个生命垂危的病人。但在他看来,这种工作给了他很大的挑战,能将一个濒临死亡的人抢救过来,减轻他的痛苦,是他最大的满足。
曾经有一个年轻的男子在区第二人民医院突然晕倒,心脏和脉搏都已经停止。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王海祥利用自己多年的行医经验,为病人实施抢救,最终将他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苏醒过来的男子竟不知刚才发生了什么,“你刚去了趟奈何桥,还没喝还魂汤,我就把你叫回来了。”王海祥幽默地对男子说。在从病人家属感激的眼泪中,男子紧紧握住了王海祥的手。
身在急诊科室,王海祥给自己定了一个规矩,不管什么情况,只要电话一响,自己5分钟之内一定会出现在现场,不管白天还是黑夜,或刮风下雨,病人的需要就是无声的命令。两年多来,王海祥把急诊内科的心跳呼吸骤停病人抢救成功率从20%提高到50%以上,仅2012年就成功抢救了12例心脑骤停的病人。
“在处理急诊时,精准的判断和高效的处理是最重要的,只有做到这些,才能迅速排除病变,为抢救赢得宝贵时间。”王海祥说。
捍卫责任感
刻苦钻研不辱医生使命
虽然日常工作繁重,但王海祥依旧不忘用最新的医学科研理论来武装自己,他多次参加学术交流会议,及时掌握医学新动态,将最新医疗技术应用于临床治疗。同时,他的多篇论文先后在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这些都为他整个职业生涯做了充分积累。
“通过撰写论文,对自己一段时间工作心得的总结,有些东西形成文字,自然就会印象更加清晰,同时多浏览高端的医学杂志,了解国际上最新的医疗动态,也是对自己工作的一个有效指导,只有两者相互配合,才能更好地丰富自己。”王海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