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吕二民(右二)在倾听社区居民意见和建议。
因为头上长了不少白发,还没到50岁的吕二民曾被小孩称为“爷爷”,坐地铁也曾被让座。吕二民的三千烦恼丝,源自走马岗居民的三千烦恼事。在不到1平方公里的走马岗社区内,生发了不少治理难题,而在走马岗先后干了14年的吕二民,虽然称谓从村委会主任变为居委会主任,但工作宗旨一直没变,那就是“居民在我心中”。居民称,吕二民善于处理社区的大小事务,极具人格魅力。
大男人的小事情
结束了早上的短会,吕二民去考察街道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周年庆的场地。途中,不断有居民跟他打招呼,也遇到了“拦路告状”的情况。例如,最近才开始接受长者饭堂服务的77岁独居老人反映,因为自己饭量不多,随餐配送的米饭是否能装少点,而青菜也有点硬,是不是能煮软点;也有居民反映,宿舍小区原本坑洼的水泥路,在向居委会反映后很快就进行了重新浇灌,美中不足的是不算特别平整,居民担心下雨会有积水……对于居民所反映的情况,吕二民都记了下来。
这是吕二民半天的工作写照,虽然开会时有种不怒而威的表情,但微笑倾听却是他最为惯常的动作。按照吕二民的思路,既然是“居民在我心中”,那就是居民事从无小事,倾听就是为居民办事的第一步。虽然倾听中难免有居民的闲碎琐事,但吕二民认为,再细碎的事,只要能做好,就把握了幸福社区建设的大方向。
走马岗社区在吕二民的倾听中有了变化:在祥平街,此前曾有墙体污水渗漏,但1个月后就得到了修复;而在较多长者居住的楼房,楼道口新装上了扶手,以便长者上下楼梯;此前有居民建议,是否可设立休息区,以便居民可以多一个茶余饭后休闲娱乐的场所,不久,铁路小区便搭建了一个便民休息棚……居民的小事,演变成了社区的小变化。“社区里大小事情都是民生事,即使小,也关系着生活的感受,这些感受,其实就是幸福感。”站在居委会“居民在我心中”6个大字下,吕二民说话坚定有力。
商量“换”尊重
不少社区负责人曾用“共产主义大熔炉”来形容走马岗社区,皆因走马岗的党员活动异常丰富。如何把党员从一个身份标签转变为一份社会职责,吕二民的秘诀在于“尊重”。
“投以尊重,才能回报尊重。”在吕二民的“尊重”规律下,社区每有事情要决定,他就会找党员商量,无形中让党员也“分享”到社区建设的责任。“每次搞活动,我都会找党员们来讨论,让他们也出主意。”在吕二民的“要求献计”下,不少党员自然而然地融入到党员活动中,党员活动的参与人数越来越多,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即使是平时忙于工作的在职党员,也开展了独具特色的晚间生活会。
吕二民的有商有量,无形中也让街坊议事厅“毫无禁忌”。例如街坊议事厅的常客李伯,曾就社区环境问题提出了不少建议,如今又准备在议事厅就便民服务进行讨论。“吕主任能听,我们就能说。”看上去“理直气壮”的李伯,流露出对社区建设的热情和满意。在他看来,能够听居民意见的居委会主任,已经难得,而像吕二民那样听了意见又能有所作为的,可以打98分,余下2分则是为了激励。
“外江佬”成“话唠”
走马岗社区有一半本地人,一半外来人,因此见到不同“语种”的居民,吕二民就会用国粤语切换来拉家常。家常的开头,通常以居民关心的事或以前聊天时说过的内容为切入点,让不少居民为居委会主任的心细感动一番。
出生在河南的吕二民,粤语讲得顶呱呱,就连老一辈广州人用来形容外省人的词汇“外江佬”,他也能顺手拿来。“居委会主任这样的基层干部,不会讲粤语,就很难融入到社区,特别是老人家。”吕二民的日常工作,相当部分用在与社区居民拉家常上。“跟居民讲话一定要客气,要用心记住他们的话。”吕二民认为,做居民的工作要上心,做了工作,不但可以收获工作经验,也会获得居民肯定。
在居民的肯定中,一位信访户的话让吕二民特别难忘。此前,这位信访户曾因自身问题未能解决而多次上访。为了帮助信访户,吕二民到他家拉起家常,久而久之,他们成了“铁哥们”。“只要你在这里,我就不会信访,因为我理解你,不想给你添麻烦。”这样的承诺,让吕二民欣慰。
让吕二民欣慰的,还有走马岗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对居民的热情。记者在跟随吕二民及其工作人员走访社区时就发现,工作人员也有“话唠”习惯,见到居民,总是嘘寒问暖,互道家常,彷如亲朋邻里,十足吕二民的“翻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