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广州库 > 典型人物

“一喊就来”的社区热心人——记同和街白云山制药厂社区义工陈惠婵

2021-06-19 14:20:58 来源:白云区融媒体中心

 2019年08月19日  01.jpg 

图:陈惠婵(右二)与社区老人交谈

  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陪老人做手工、做蛋糕、唱歌;在社区活动中心为街坊服务,关心邻里;定期探访独居老人,做饭做菜,购买生活用品;将米和油送到独居老人家中……在同和街白云山制药厂社区,义工陈惠婵是出了名的热心人,常常是“一喊就来”,多年来一直积极参加社区志愿服务,用点点滴滴的善举帮助他人,服务社区,温暖了邻里街坊的心,也为社区树立了践行志愿精神的好榜样。“这点举手之劳不算什么,社区是我们共同的社区,能为社区做点事,为居民提供点服务,我自己心里也觉得高兴。”陈惠婵谦虚地说。

   不求回报的热心人

  “有什么事叫婵姐,一定随叫随到。”“谁家有点什么事,都愿意找婵姐聊一聊。”说起义工陈惠婵,白云山制药厂社区的工作人员、居民纷纷竖起大拇指。今年64岁的她,一直默默为社区服务,关心邻里,温暖老人,不求回报,是出了名的热心人。

  这条志愿之路,源于5年前。2014年,同和街社工找到陈惠婵,邀请她参加同和街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志愿活动。“当时大家对义工、志愿者还很陌生,可我觉得挺有意义的,就答应了下来。”陈惠婵告诉记者,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陪老人做手工、做蛋糕,时不时唱唱歌、聊聊天,时间很快就过去了。“由我们这些‘年轻’老人陪他们‘年长’老人,最合适不过了。”

  自2014年加入该社区志愿者服务队后,陈惠婵一直热心参与社区的各项志愿服务,如长者生日会、重阳敬老活动等,累计服务时长约300多小时。她对待社区的每件事,就像对待自己家里的事情一样积极热心。她常说:“我们同住在一个小区里,就是一个大家庭,大家互帮互助,邻里和睦,我们的生活才会充满温情,更加幸福。”

  陈惠婵的志愿之路,得到了家人的支持。她的子女都已成家,都非常支持她参与社区服务。“他们唯一叮嘱过我的,就是让我不要太累,注意身体。”陈惠婵说。

   当“睦邻大使”关爱独居老人

  参加社区服务时间久了,陈惠婵渐渐发现,很多独居老人因为行动不便,很难到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参加活动,久而久之,性格也变得孤僻起来。

  为此,她参加了同和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同和家综”)针对辖内空巢长者发起的“睦邻大使”陪伴计划,成为100多名“睦邻大使”中的一员,他们将定期探访有需要的长者,提供上门探访、上门健康检查、生活支援等服务。

  陈惠婵和社区另一位“睦邻大使”陈阿姨,定期探访白山社区80多岁的独居老人陈婆婆。由于身体原因,陈婆婆参加社区活动的次数逐渐少了,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少。

  “今天吃饭了没?你的衣服好好看啊!你今天的发型不错!”陈惠婵回忆,第一次上门探访时,陈婆婆并不是很接纳义工,在聊天过程中,陈惠婵不断称赞陈婆婆,逗得她咯咯大笑,拉近了彼此距离。“陈婆婆的情绪不是很稳定,一旦发作,婵姐会用很多方法分散她的注意力,安抚她的情绪。”同和家综社工说。

  去年,陈惠婵得知同小区的孙阿姨丈夫去世了,一人独居,便经常上门嘘寒问暖,平日里购买生活必需品,也会多备一份给孙阿姨,有空就上门给她做饭做菜。“其实老人家最缺少的是陪伴,都是一个社区的,我有能力就多做一点。”陈惠婵说。孙阿姨每次跟别人提及陈惠婵时,都激动地说,儿女看望自己的时间都没她多。“非常感谢婵姨,陪伴母亲走过那段伤心的日子,我们全家人都非常感谢她。”孙阿姨的儿女说。

   无私奉献的社区服务好帮手

  陈惠婵热心为社区服务,有些人看在眼里,会有疑问,“婵姨,你每天那么辛苦,忙前忙后,还是无偿的,您觉得值得吗?”听到这些,陈惠婵总是说:“这没什么,谁家没有困难,咱们能帮一把就帮一把,我觉得做这些很值得。”

  去年底,白云山制药厂社区要给社区里的独居老人分发米和油,但部分独居老人因为腿脚不便,没办法来社区居委会领取。“我们社区居委会只有四五名工作人员,年底又是工作最忙的时候,一时间人手实在分配不过来。”该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想到找陈惠婵帮忙,陈惠婵二话不说,就答应了。

  “白云山制药厂社区前山和后山宿舍距离很远,步行需要20-30分钟。因为没有运输工具,只能用手提,米和油加起来将近20斤,每次只能送一户人。”陈惠婵说。那段时间,每到傍晚总能看到陈惠婵送米和油上门的身影,“大家都认得我,也会寒暄几句,拉近邻里关系。”

  “基层工作责任重,压力大,但只要每个人都把社区的事儿当成自己的事儿,别人也会把你当成自己人,社区关系也会更和谐。”白云山制药厂社区工作人员说,陈惠婵的热心肠是社区出了名的,她乐于助人的精神,也深深感动了社区居民。正是有这样的好帮手,社区邻里的关系才更加和谐,社区居民才更像一家人。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