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刘文松(左一)在了解医院科室情况
从最初普通的社区医院,发展成现今开设临床及医技科室10多个,开放床位500余张,在创伤、手外、脊柱、中医康复等方面形成特色的二级综合性医院,其中少不了一个人的努力,他就是广州白云山医院院长刘文松。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为区域医疗卫生事业作出贡献,并得到周边居民的赞誉,于8月底荣获2019年度7月敬业奉献“广州好人”称号。
24小时开机方便患者随时联系
早上8点,刘文松准时坐在了诊室区,此时已经有两三位前来就诊的患者。平时医院就诊高峰期,他在门诊一天问诊量高达五六十位患者。
在工作中,刘文松始终坚持“医者父母心”的原则,不出门诊时就在住院部查房,如遇急、危、重症病人,就要参与抢救。他出门诊当天,如遇紧急情况,便在桌上放一个写着“在住院部抢救”或“在急救室抢救”的牌子,做完手术继续回来看诊。
每天,刘文松的手机都是24小时开机。“我的手机号都是对患者公开的,方便病人咨询病情。”在刘文松的眼里,是没有休息意识的,就算不上班,也是待班状态,“因为我不仅是一名院长,也是一名医生。”
每年大年初一,刘文松都会准时出现在医院给值班的医护人员拜年。“如果遇到突发症状需要抢救,他就一定会放下所有事,顾不上是大年三十还是大年初一。”该院一名医生告诉记者,2017年大年初一,一名患病的外国友人预约了手术,不料负责医生身体抱恙,过来巡房的刘文松直接接手,为患者做了手术。“患者永远是第一位。”“刘院是一个工作狂。”这是刘文松的同事对他的评价。
加强学科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能力
2006年,刘文松刚来广州白云山医院的时候,医院设备简陋、设施陈旧、规模小,医疗技术水平差,职工待遇低,医疗骨干跳槽,运行状况不景气。
为了鼓舞士气,刘文松处处身先士卒,时刻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每一位医护人员。“骨科患者大多是行动不便的,需要担架抬运送时,自己必须冲在最前面。”刘文松告诉记者,早期医院没有电梯,患者从120急救车下来后,直接上担架。有一次,一位200多斤的患者摔伤了脊柱,在抬担架的时候,刘文松承担了最重的头部位置,抬上病房后,他的腰都直不起来了。
身先士卒还体现在刘文松对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的重视上。他每年参加国家、省级的学术会议不少于三次,与专家同行互加微信学习交流。他常说,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才能赢得患者的信任,为更多的患者服务。刘文松有着十余年的临床骨科经验,在他的带领下,如今广州白云山医院骨科已经成为该院特色专科。
在刘文松的影响下,全院工作士气高涨,医护人员全心全意做好服务,医疗质量得到了提高。如今,广州白云山医院已经由一家社区医院升级为二级医院,开设临床及医技科室10多个,床位由50余张逐步增至500余张,分科及服务更加精细化。
扶贫助弱尽显“大医精诚”
长期以来,刘文松还走出医院,积极参与到社会公益事业中。
2018年,刘文松就参加了由广东省组织的到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开展的医疗扶贫助残活动。由于当地生活条件严峻、缺医少药,一名仡佬族村民患了股骨头,辗转了当地多家医院,走路时髋部疼的问题丝毫没有缓解。
在详细诊断后,刘文松认为该名患者髋部的疼痛不单单是由股骨头坏死引起的。由于当地条件有限,他提出让病人到广州来看病,并为该名患者买了前往广州的高铁票。在广州白云山医院,经详细检查后发现,该名患者髋部的疼痛是由他的斑痕压迫闭孔神经引起的。刘文松亲自为其做了手术,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医院还为患者减免了手术费用。在出院那天,为了感谢刘文松的帮助,该名患者将高铁费送到了刘文松办公室。“我当然不能要,拿着他给我的钱,为他买了回程的高铁票。”刘文松笑称。
2010年至2017年间,刘文松多次跟随有关部门,组织和带领医务人员到佛冈、梅州大埔乡镇义诊,为有需要的困难群众送去药品价值一万多元;个人捐资为广东商学院20名贫困生购买了医保和捐赠励志助学款8600元……这些对群众的真诚服务,尽显“大医精诚”。
因为在岗位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为区域医疗卫生事业作出了贡献,刘文松荣获2019年度7月敬业奉献“广州好人”称号。“‘广州好人’这一荣誉称号,既是荣耀,也是鞭策,未来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争取把更优质的医疗服务带给广大患者群众。”刘文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