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广州库 > 典型人物

江高镇鹤岗村渡工周启铸:架起巴江河上的“便民桥”

2021-06-24 17:03:30 来源:白云区融媒体中心

2017年07月18日 02.jpg

图:开船超过20年的周启铸,操控起老式渡船来游刃有余。

  傍晚时分,夕阳在巴江河洒下一抹余晖。波光粼粼的江面上,伴随着发动机的轰鸣声,一艘渡船缓缓而至。甲板上,是从忙碌了一天的田野里乘船疲惫归来的村民。“砰――”船头靠岸,村民下船归家。而驾驶室里,渡工周启铸又准备返航,搭载仍在对岸等候的耕作者。

  这是一天中,江高镇鹤岗村渡口人流最密集的时刻。蜿蜒流淌的巴江河,将该村分割开来,这一头是村民的聚居地,那一头是片片田野。周启铸驾驶的渡船,就如同一座架在巴江河上的“便民桥”,缩短了村民家与田野的距离,也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开了10余年渡船,周启铸至少来回航行了30万次,搭载村民无数,他的勤勉、助人也一直为人称道。

  正因为他的坚守,在传统耕作日渐式微的今日,古老渡船的轰鸣声依旧在巴江河上响起。

   起早贪黑送村民来往两岸

  夏日,天亮得早,早晨6点半,周启铸就已到位,开动名为“鹤岗渡3”的渡船,搭载赶早到田里耕作的村民过河。

  “轰轰轰……”等村民全都上船后,周启铸在渡船机舱握紧柴油发动机启动把手,快速转动几下,几声高频的启动声响起,之后是连续的轰轰响。随后,他回到驾驶室,左手快慢有致地转动直径近一米的船舵,右手上下有节奏地摆动油门把手,右脚用第一、二两根脚趾夹住有离合器功能的铁棍摆动着,左脚则架在驾驶窗台前,以平衡身体。

  在旁人看来,这样的姿势稍显不协调。“没办法,老式渡船只能这么控制,改不了。”面对记者的疑惑,周启铸笑着解释。

  此时的江面上,并无船只往来。周启铸一直专注地目视前方,转动船舵,加大油门,朝着对岸驶去。发动机的轰鸣声不止,渡船宛如有航线一般,稳稳地行驶着。5分钟后,“砰”地一声,船头靠在了对岸,继而是稍稍后退和摆正船只方向,整个过程稳而准。

  船舵、把手、离合器和发动机,几乎构成了这艘渡船所有需要人工操作的部分,即便如此,开船超过20年的周启铸操控起来依然游刃有余。驾驶室窗台前有个放杂物的小格,里面放着周启铸的手机和烟。在休息的时候,他会看看手机新闻,偶尔会吸吸烟。

  架起巴江河上的“便民桥”

  把这一波的村民送上岸后,周启铸立马回头,遥望对岸是否有村民在等候,如果有人,要马上准备返航。短短10分钟,他已经跑了一个来回。

  就这样,一趟接一趟,从此岸到彼岸,如耕作者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傍晚7点半,夜色降临,随着最后一波耕作的村民安全上岸,周启铸把渡船停泊好,一天的工作才算结束。而此时,已经是他当天开渡船的第13个小时。除去中午的休息时间,10个小时里,他跑了逾百趟。

  “这些年,开渡船的人我见过不少,但只有他开得最频繁,节省了我们不少等候时间,真的是百中无一。”谈及周启铸,搭乘渡船10余年的黄大姐毫不掩饰地称赞说。

  “有他开渡船,每天能为我们节省至少一趟5公里的路程。”年逾六旬的村民周惠洪告诉记者,沿着巴江河走,往上游,有一座峡石大桥,如果没有渡船,村民可以选择从大桥上过河,但前提是从家里出来要走一段路或者开车到桥上,下桥还有距离相近的一段路,全程至少5公里。“幸好这十几年来,村里都有免费的渡船。”

  渡船,就如同巴江河两岸间架起的一座“便民桥”,让村民能以最快的速度到达耕地,而周启铸也成为了村民天天相见的老熟人和好帮手。采访中,一名村民推着微型耕地机上船,久久推不上来,还缠上了杂物,向周启铸借工具。周启铸二话不说,立马翻出工具去帮忙,三两下工夫,就顺利把耕地机推上了船。

  周启铸说,每天来乘船的都是熟悉的村民,需要帮忙的话肯定不会看着不管,作为“司机”,推推车、搬搬货物,这些都是再平常不过的小事。

   10余年至少开船30万趟

  烈日当空,渡船缓缓行驶,耳边是“轰隆隆”的发动机声响,江面上却是一片安静。驾驶室敞开着左右两侧的门,对流中有阵阵凉风吹过,但渡船一靠岸,一丝风也没有了,阳光透过玻璃窗,直射进驾驶室,照射到周启铸身上,驾驶室的温度直线上升。为了散热,周启铸一直赤裸上身,露出黑瘦的身材。他笑言,和很多船家佬一样,自己是个大老粗。

  江面上,潮起又潮落,有晴天也有雨天。每当狂风暴雨来临,周启铸便要提前停航,以免发生危险,但只要雨势小了,渡船还是得开。一年365天中,也就是狂风暴雨等恶劣天气能停一停,其他时间都要如期开船,甚至是节假日。“过年时,乘船的村民更多。”周启铸称,每到过年,农产品销售价格就会上涨,村民也比平常更加卖力干活,坐船的人自然更多。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周启铸坚守在这个岗位上,至今已超过10年,开船至少30万趟,渡过的村民人次不计其数。期间,他也见证了周边的变迁。譬如,以前巴江河的水质不好,每天都在柴油味和河臭味中度过,近两三年,巴江河的水质越来越好,不再发臭。又譬如,以前开放有两个渡口,如今只剩一个,过河的人日渐减少,大概也就百来人。

  今年,周启铸52岁了。谈及渡工这份工作,他说,即便现在坐船的人越来越少了,但就和村民不管载着多重货物、上船有多不方便,还是不愿走大桥,选择乘船一样,这已经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一种习惯。至于打算做到什么时候,“但愿能一直做到限制的年龄。”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