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广州库 > 典型人物

爱国华侨黎兆麟:我只是为家乡做了微不足道的事

2021-06-24 17:03:30 来源:白云区融媒体中心

2017年06月12日 01.jpg

黎兆麟

  进入夏季,广州暴雨连连。嘉禾街西岭社区的西岭路,却全然不见过去“水浸街”的现象。推动这一改变的,正是在村内享有声誉、被村民亲切唤为“五公”的黎兆麟。

  在“兆麟邸”,记者见到了这位87岁的老人,他虽步履蹒跚,但思维敏捷。提及自己捐资修建老人活动中心、资助翻修家乡道路、资助舞狮队伍,他淡淡一笑,“我只是为我热爱的家乡做了最微不足道的事,希望尽自己的一份心力而已。”如今,他已无其它愿望,只希望将村内的祠堂重新修建起来,让子孙后代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让传统民俗文化薪火相传。

   远赴他乡创业 心犹惦念家乡

  乡音无改鬓毛衰。2004年,黎兆麟结束异国生活,从美国返回国内,开始了香港、广州两地往返的日子。此时的他,已由当初的青壮年,变成了垂垂老者,为人熟知的还是那个“黎应翻”。

  原来,在西岭社区,过去村民结婚前都会有一个乳名,结婚后会另起一个名字。“因为我是‘应’字辈的,所以小名是黎应翻,结婚后称作黎兆麟。”黎兆麟告诉记者,由于“黎兆麟”是赴港后才用的名字,所以直到如今,为周边邻里熟知的仍是“黎应翻”这个名字。

  1962年,为了生计,黎兆麟只身到香港打拼。异乡的创业生活是艰苦的,初到香港,他在街市的肉档帮人卖猪肉,每天起早贪黑,却只能勉强维持生计。就这样过了13个月后,黎兆麟在父亲朋友的帮助下,筹到了一笔钱,开起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专门销售鸡肉、羊肉、牛肉、猪肉等。此后,黎兆麟克服重重困难,不仅推动新公司走上了正轨,还陆续开了3家分公司,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1996年,惦念妻女的黎兆麟飞赴美国,与妻女团聚,直至2002年妻子逝世。从这年到2004年,妻子、兄弟相继离开,黎兆麟倍感悲痛,对家乡的思念也日益浓烈。“母亲、叔伯走了之后,父亲很伤心,一心想着回到自己的家乡。”黎兆麟的女儿黎瑞间说。

  晚年回归故里 捐资修路建房

  2004年,黎兆麟结束了在香港的所有产业,回到了他出生成长的望岗西岭村。2008年,望岗小学启动升级改造,黎兆麟得知后立即带头捐资。

  事实上,早在上世纪80年代,嘉禾街望岗村就成立了“侨联”,黎兆麟成为第一批入会的侨胞。归国后,他更是陆续捐资,以改善家乡文化、教育、民生等方面的状况。

  距离望岗村西岭社区居委会不远的西岭路,曾经坑洼不平、水平线较低,一下大雨经常会出现“水浸街”现象。看到这一情况,黎兆麟当即捐出20万元用于该道路升级改造,在重新铺设的基础上还加高了路面,解决了水浸问题,村民出行更加便捷。

  因年久失修,西岭社区的老人文化娱乐中心一到下雨天,屋内便会滴滴答答地下起“小雨”。黎兆麟闻讯后,同样捐资,对该中心进行了改造。经过改造,曾经空间逼仄、砖瓦结构的平房,变成了一栋宽敞明亮、功能完善的4层楼房,面积达500多平方米,不仅有老人活动中心,还有图书阅览室、醒狮活动室以及办公用地等,成了村民文化娱乐的重要阵地。

  希望重建祠堂 传承历史文化

  除了修路建房,黎兆麟还向西岭社区舞狮队捐赠醒狮狮头。“舞狮是中国传统文化,希望代代传承下去。”提到捐资一事,黎兆麟总是不愿多谈,微笑着称自己只是尽了绵薄之力。

  对于传统文化,黎兆麟总是希望自己能做得更多。他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将昔日的祠堂重建起来,“未来也好让子孙后代知道自己从哪里来。”

  如同广州响彻内外的古街巷“状元坊”,建村已数百年的望岗西岭村也有颇为知名的“龙聚里”,只是这一街巷名字因祠堂的崩塌,已逐渐为人忘却。“真的希望有朝一日能够重建祠堂,将家乡的传统文化、民俗传承下去。”黎兆麟说道。至今,他还能熟练背出曾经黎氏祠堂门口的一副对联:开族六百余年远溯珠玑尊派系,彦氏万家同贯生丝龙聚振宗风。

  如今,闲赋在家的黎兆麟,一般会早起看看书、养养鱼。“读得最多的,还是我们的四大名著。”黎兆麟的女儿黎瑞间告诉记者,对书中喜爱的古文篇章,父亲还能大段大段地背诵下来,“爸爸对传统文化这一块很是痴迷,希望能把祖宗留下来的好东西代代传承。”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