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邓亮是一个临时决定,近日上午9:30,记者来到邓亮的办公室,他笑说:“你真会挑时间啊,碰巧我在办公室。平时的这个时间点,我要不就去踩点,要不就去巡查了。”
这名80后的区农林局牲畜屠宰管理执法大队队长,戴着斯文的细框眼镜,中等身高皮肤白皙,很难想象他经常与臭气熏天的私宰窝点打交道。“我们大队有十多个人,都是80后的大学生,虽然外表斯斯文文,但是执法绝不手软。”基于我区肉品供应量占据全市60%以上的实情,邓亮称他们的工作是,守好千万广州市民舌尖肉品的最后一道防线。
蹲点数天办案
将活跃私宰点数量降至历史最低
行动469次、立案361宗,刑案5宗、刑拘12人……这些数字,是邓亮2015年任职以来创下的记录。据不完全统计,我区生猪私宰立案数约占全市屠宰管理执法部门总立案数的50%以上。
“现在看我们的队长是白白净净、斯斯文文的,你一定想象不到他几天不刮胡子的样子。”一名执法大队队员说,侦察取证、打击私宰的时间多数在后半夜,白天则要查处举报案例、规范屠宰行为,昼夜不分是工作常态。
要让不法分子感到违法成本高,就必须办几宗刑案来震慑。邓亮说,涉案金额超过5万元以上,才能定违法经营罪。“现在不法分子很会钻法律空子,屠宰地点不定、时间不定、数量不多、宰完就走,我们必须与他们长时间周旋,有时候要蹲点数天侦察取证,不能回家、不能离岗,才能办成一宗私宰刑事案件。”
尽管不法分子经常东躲西藏,但在邓亮及队员的重击下,我区活跃私宰点数量降到了历史最低。目前,我区定点屠宰场日均生猪屠宰量从机构改革前的不足4000头,到如今日均屠宰量达到4500头,这都充分说明我区私宰行为大大减少。
三个月昼夜侦察
几乎没有回家睡过一个安稳觉
“牲畜屠宰管理,就是一项要不停调查、不断跟进、不断打击的工作,不能让违法屠宰行为钻了空子。”让邓亮印象深刻的是去年6-9月,正是广州酷热难耐的时候,为了能够成功侦办刑事案件,他带领队员经常晚上摸查踩点,对每一个私宰点的周边环境进行观测记录。“现在不法分子的反侦察能力很强,我们连续跟了几个点,都扑空了。”
在邓亮记忆中,当时连续三个月,他几乎没有回家睡过一个安稳觉,大多数的晚上都蹲守在离私宰点不远处的杂草丛中。一名队员对邓亮十分敬佩,“晚上到了换班时间,队长还是不肯走,生怕跟的点又黄了。”由于天气闷热,不仅要忍受私宰点散发出的难闻恶臭,还得忍受野外的高温潮湿、蚊虫叮咬。而邓亮没有表现出一丝一毫的烦躁和不满,仍认真记录下私宰的规律和时间。
就这样,邓亮和队员们一直蹲守到晨光微曦,这个时候他们就必须撤离现场了,因为天一亮就很有可能暴露行踪,让不法分子发觉。回去短暂休息后,邓亮又组织执法人员将当晚的记录和录像汇总归纳、整理分析。
晚上蹲点、摸查规律,白天分析、探讨案情,不到三个月时间,邓亮就为侦办刑案收集了第一手详细资料。2016年8月31日凌晨,我区成功取缔了位于江高镇中八一鱼塘边的私宰窝点,抓获私宰嫌疑人7名,涉案金额约93900元,成为了去年全市唯一的一宗私宰刑案。
记者翻看执法大队去年办理的案件,巨大的工作量让人乍舌:在那些昼夜中,侦察记录了数百页的窝点信息,取证采集了数千段的监控录像,抓捕沟通了数千条的手机短信……
每次行动冲在最前面
时刻提醒自己守好肉品安全防线
“我们去年打击的一个私宰窝点,老板就是一个有多次案底的人,侦察、抓捕的危险性大,现在想想还有些后怕。”邓亮坦言,在日常执法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拒绝检查的、暴力抗法的,有时可能会有威胁人身安全的状况发生。
从小在农村长大的邓亮,相对于在城市长大的队员来说,胆量相对更大一些。“有些队员不敢独自蹲点、巡查,我就和他一块儿去。”但邓亮坚持的原则是,这些都不能够成为队员不去作为的理由,要时刻提醒自己守好肉品安全的防线。
在队员们眼中,邓亮平时是可以称兄道弟的大哥,做事就是原则性很强的队长。“每次行动,队长总是冲到最前面,我们也不能老是跟在后面。久而久之,队长派的任务没有人有怨言,也没有人推脱,现在个个都能冲锋陷阵了。”一名队员说。对此,邓亮也颇为自豪,队员们虽然都十分年轻,但战斗力很强。
在邓亮看来,要办成一宗刑案,要将前期工作做到极致的同时,更需要法律知识、规范执法的支撑。2014年,工商部门的牲畜屠宰监管职责正式划转给农业部门后,邓亮面对屠管执法工作中部分环节缺乏法规支持的困难,带领队员们主动学习牲畜屠宰相关法律,并组织绘制了行政执法流程图,通过完善屠管执法体系,不断提高屠管执法质量。
从2015年任职以来,忠诚、踏实、默默无闻、埋头苦干,是区农林局领导们对邓亮的一致评价;而被评为优秀公务员、2016年荣立三等功,则是对邓亮业务素质和专业精神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