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广州库 > 典型人物

人物 | 断掌养蜂人脱贫记,路虽艰难,但不孤单

2021-06-23 16:16:02 来源:广州市越秀区融媒体中心

失去双臂,不失生存意志;

养蜂数载,最终苦尽甘来!

今天越秀山君要说的故事是他——赖永秋。

11.jpg

近年来,越秀区对增城小楼镇进行对口帮扶,让当地的不少贫困户受益,赖永秋就是其中的一员。失去双臂的他,凭借着自强不息的精神,在越秀区的帮助下,通过养蜂成功脱贫,成为了小楼镇远近闻名的脱贫“状元”。

断掌养蜂人身残志坚

1995年,17岁的赖永秋外出务工,却意外触到高压电线,不幸失去了双手。突如其来的变故,让赖永秋陷入深深的自卑,刚刚返乡时,他担心被人笑话,连家门也不敢出。

然而,不幸却没有让赖永秋丧失希望。慢慢地,他开始用剩下的手臂,练习自己吃饭、洗澡、上厕所、干农活,在许多人看来,赖永秋已是丧失了劳动能力,但他自己却不这么认为。

“刚开始不太习惯,皮肤很容易就磨破流血,痛得不行。可我不想认命,不想就一辈子就这么废了。”

早年时,赖永秋学着种植荔枝和沙糖桔谋生,却只能勉强糊口。2013年,他看到二龙村有人养蜂,心中豁然开朗,毅然决定走上养蜂之路。

为了将野生的蜂群引回家作为蜂种,赖永秋不停地奔走在大山和树林中,经过多次尝试和失败,逐渐摸透了蜜蜂的习性,最后终于拥有了自己的“种苗”。然而,另一道巨大的难题却摆在了他的眼前——制作蜂箱。

做好一个蜂箱,至少要打下40多颗钢钉,赖永秋付出着旁人难以想象的汗水与耐心。

“其他人手指灵活做起来就容易些,我是做了又拆,拆了又做,慢慢摸索。当时想,我不如别人做得快,别人一天做三个,那我就三天做一个。”

劳作,撑起的是一位农人的生活,更是一位农人的尊严。没有双掌,就用残存的上肢制作蜂箱;没有双腕,就用残存的上肢夹起蜂蜜。从开箱子、整理蜂巢框到给蜜蜂加白糖水、换蜂王,今天的赖永秋已经是一名养蜂专家。

作为一名农民,他说自己必须凭良心做事:“不管人家怎么做,我的蜂蜜任何添加剂都不放。”如今,赖永秋每周收获一次蜂蜜,由于货真价实,加上社会各界的支持帮衬,销路相当理想。

脱贫之路不孤单

在这条艰辛的脱贫路上,赖永秋并不孤单。

2013年,广州市委、市政府启动第二轮扶贫工作,越秀区对口帮扶增城区小楼镇。“看到赖永秋自强不息的事迹,我们都很感动,也把他列入重点帮扶对象。”越秀区扶贫办副主任兼派驻增城区小楼镇扶贫开发工作组组长刘靖战说。

几年间,扶贫工作队先期安排5万元资助赖永秋,又继续从2015年-2016年度扶贫专项资金里追加5万元,用于包括蜂箱、展示厅、注册商标等项目在内的养蜂基地筹建。

在工作组的帮助下,赖永秋的养蜂规模不断扩大,从最开始的2个蜂箱发展到现在近40个蜂箱,产品供不应求,成为了小楼镇远近闻名的脱贫“状元”。

“工作组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我现在想到最多的是像他们帮助我一样,去帮助更多的人。”

身残志坚,自强不息,赖永秋的故事点燃了不少贫困户心中的脱贫希望,而越秀的扶贫工作也让他们的脱贫之路不再孤单!期待在越秀的帮助下,更多的贫困户能够走出困境,成为下一位脱贫“状元”!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