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广州库 > 典型人物

广州白云区森林消防大队副大队长冯海通:万绿丛中的那一抹橙色

2021-06-24 17:03:30 来源:白云区融媒体中心

2017年05月08日 01.jpg

检查消防应急装备、水泵、水带、背包等,是冯海通每天的规定动作。

  4月29日是“五一”小长假首日,正是市民或休闲放松、或游山玩水的时候。这时,区森林消防大队副大队长冯海通却处于高度备战状态。原来,他正和其他两名队员绕着帽峰山脉,从太和镇到钟落潭镇,进行巡山宣传,仔细察看和了解山林防火情况、村民活动轨迹。这样的高度戒备状态,已经持续了整整一个月。

  “越是重大节假日,就越要高度戒备,这是我们的常态。”2005年1月,刚从部队转业的冯海通,成了我区一名森林消防员,现已是元老级人物。眼前的他,留着小平头,皮肤偏黝黑,一身橙色的迷彩服格外醒目。即便退伍多年,但不管怎么看,他都还像是一个兵。12年来,他一直延续部队不怕苦、不怕累的作风,带出了一支素质过硬的森林消防队伍。

  白云时事 文/图 张苑云 通讯员/农林宣

  ○日复一日练就一身防火技巧和警觉

  坐上颜色鲜艳的巡山宣传车,一边播报森林消防注意事项,一边穿梭在青山绿水之间,煞是引人注目。冯海通说,要的就是这种警示效果。巡山,看着窗外的风景,吹着清爽的山风,对旁人来说是一种惬意,可对森林消防员来说是一种责任,心中那根弦必须时刻紧绷。

  全区有20多万亩山林,其中太和镇10万多亩、钟落潭镇7万多亩,是我区森林消防工作的重点区域。“没有火警的时候,我们就沿着广陈路、良沙路、九太路、一环路巡山,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冯海通说。这样枯燥的工作,他已经干了整整12年。

  12年的沉淀,练就了冯海通一身森林防火技巧和警觉。“这是华坑村的山坟集中点”“这是陈洞村的山坟集中点”“这是茅岗村的山坟集中点”……这些巡山线路和山火高危点,已经深深印在了冯海通的脑海里。每到一处,冯海通都会停下来仔细察看和了解,如果有村民在祭祖,就提醒注意防火,还会找到村里护林员,沟通了解山林情况。

  “跟着副大队长巡山宣传,一去就要三四个小时,他了解得很深入,巡得也很仔细,他甚至清楚每条村打火棒的放置点。”一名队员告诉记者。话音刚落,冯海通就在陈洞村的山坟集中点入口处停了车,检查这里的打火棒准备情况。“这些打火棒只能用于灭小火,一打二拖三搓,能有效灭小火,也能防止火溅到身上。”冯海通拿起一根打火棒,熟练地演示着。

  巡山途中,冯海通十分留意山中池塘、水坑的位置,因为它们在关键之时会大有用处。冯海通说:“一辆消防水车最多能装8吨水,15分钟就用完了,必须就地取水灭火。这些池塘、水坑就是最佳取水点,要记清楚它们的具体位置,发生山火就不会失去主动性。”

  ○12年来参加森林火灾扑救200多次

  林区大事,防火第一。区林业综合管理中心主任张锦钟说,自己虽是大队长,却身兼其他事务,冯海通是副大队长,长期在防火第一线,“他既是指挥员、联络员,又是战斗员。”

  在一份档案里,记录着每一位队员参与过的每一场山火扑救。细数一下,12年来,冯海通带领队员先后成功扑救了2006年同和街松园宾馆后山、2006年金沙街浔峰岗、2009年太和镇头陂村、2014年钟落潭镇光明村等大大小小森林火灾200多次,还支援肇庆鼎湖区、佛山南海区以及花都、从化、萝岗等地扑救森林火灾30多次。

  其中,令冯海通记忆深刻的是,2015年清明期间,钟落潭镇先后多处发生森林火灾,仅清明节当日就接森林火警25宗。“我记得是4月5日13时20分,我们接到钟落潭镇火情报告后,就迅速组织全体消防队员,携带灭火装备赶赴火场救火。当时,扑灭一个火场后,又要立刻赶赴下一个火场,我们整整作战了7个小时,才成功将20多个火场扑灭。”

  然而,当队员们收拾装备准备撤回时,区森林防火指挥部接市森林防火指挥部命令,要赶赴花都区狮岭镇支援扑救森林火灾。张锦钟回忆说,当时冯海通主动请缨,立刻组织15名消防队员组成支援队伍,赶赴花都区狮岭镇。“他们进入火场时,已是晚上22时10分。”

  花都区狮岭镇的山高坡较陡,风大气温高,火势发展较快,扑火难度也大。“当时火头有三四米高,我要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也必须确保队员的人身安全,否则我都是失职啊!”凭借多年森林消防经验,冯海通判断地理位置、风向火势后,指挥队员有技巧地进行扑救,直至次日凌晨3点多,明火才被全部扑灭。“当时,连续作战的队员们都累趴了。”

  ○带出一支素质过硬的森林消防队伍

  根据冯海通多年的经验,山火大多发生在中午到傍晚时段,“这段时间正是太阳烤得炽热的时候,遇到星星之火很容易引发山火。”因此,午后,全体队员必须原地待命。

  原地待命,并不意味着放松,而是时刻备战。其中,检查消防水车装备齐了没有,应急车辆水带够了没有,高压水泵能不能正常使用等,是冯海通每天的规定动作。记者看到,每一辆消防水车、应急车辆、巡山车辆,都时刻装着高压水泵、多条水带和多个背包。

  “森林消防最大的特点是,着火点往往距离较远,甚至车辆都开不进去,所以水带必须带足够,水带到不了着火点,一切就都是空谈。”冯海通要求队员们做到,每次火警必须准备六七十条水带,每个背包都要装上两条水带,上山灭火能随时拿来接驳。

  每个背包中,除了有两条30斤重的水带外,还有一个水枪头、一个对讲机、一把开路镰刀,少说也有四五十斤。背着数十斤重的背包爬山,还要保持体力冲锋灭火,每个队员都需要有过人的体力和毅力。一周进行两三次的体能训练,是冯海通对队员们的要求。“爬2.3公里的山路,要25分钟内完成,否则要重新测试,直至合格为止。”

  在张锦钟看来,部队转业的冯海通,延续了部队不怕苦、不怕累的作风,坚持对队员进行灭火技术、战术、体能等训练,以及装备物资的使用、维修、保养等培训,带出了一支素质过硬的森林消防队伍。“经过强化训练,队员们黑了、瘦了,但体魄强壮了、意志坚强了。”

  辛苦,是张锦钟对这支年轻队伍的概括。然而,队员们偏低的薪酬水平与偏高的劳动强度并不匹配。“我们有30名队员,都是五级政府聘员工资,由于薪酬水平较低,有队员来了又走了,从建队至今一直都在的队员只有3名了,冯海通就是其中一个。”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