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广州库 > 典型人物

区驻大埔扶贫工作组组长詹群昱:大埔是我的第二个家

2021-06-25 11:43:47 来源:白云区融媒体中心

2015年10月13日 02.jpg

  图:下村入户走访,是詹群昱(右一)开展扶贫工作的重要环节。图为其在驻村干部的陪同下,入户了解村民家禽养殖经营情况

  “前面路口左转,注意,小心车打滑。”早上8点30分许,面包车飞驰在大埔县九曲十八弯的山路上,从县城赶往白云区帮扶贫困村的区驻大埔扶贫工作组组长詹群昱正在为司机指路。一个多小时的路程里,哪条路是新修的,路过的哪个村庄曾遭遇了洪灾,哪个村庄在哪一年修筑了引水渠,詹群昱都了如指掌。他说,扶贫两年多以来,他早已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第二个家。

   自小农村长大,对扶贫自有一番见地

  2013年6月,我区扶贫工作组正式进驻大埔县,对该县15条帮扶村逐步展开保障性帮扶、基础设施建设帮扶和产业帮扶。

  接到任务后,扶贫工作组组长詹群昱的思路十分清晰,他认为这些贫困村有土地有山地,可因地制宜发展农优产品、绿色产品。原来,詹群昱自小在农村长大,对农村的经济发展有自己的一套想法,“农民为什么搞不起来?没有一个领头羊带头,缺少技术,拘束于自供自给的小农经济,说到底就是缺资金、缺技术和管理。”

  如何解决资金、技术和管理不足?詹群昱的思路是:将有志之士集合起来,或推荐本村能人,或引进农业公司落户,建立专业合作社,实现专业管理,同时,提供种子种苗,提供技术培训,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丰富、改良单一的品种。

  进驻大埔县后,詹群昱便带领着15名驻村干部开始了有目的、有计划的帮扶。每年都有一个侧重点,第一年是保障性帮扶年,第二年是基础设施建设年,第三年才是产业帮扶年。“这是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的,确保路通、水通后才能把产业种养殖搞起来,让好产品走出去。”詹群昱说。

  说起来轻松,做起来可不简单。对于帮扶,大部分村民是支持的,但扶贫工作组也曾遇到阻碍,如村民拿到种子、饲料,转手就卖掉,个别村干部责任心不强,驻村干部开展工作难度大等。底下的兄弟们遇到困难了,组长可不能不管。詹群昱深知,手上问题矛盾相对多的村子,驻村干部一个人很难应付过来,他便反复下村,开协调会,甚至把镇里的领导请来,和村干部多次沟通、协调,让村干部意识到扶贫机会难逢,要好好把握机遇。

  现在,下到村子里,不少村民已经认得詹群昱。走访入户时,农户总要握着他的手,用客家方言说说这两年的变化,热情地塞上自家种的蜜柚。

   走访协调,做工作组与帮扶村之间的纽带

  下村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单说这路程就够折腾的。我区帮扶的15条村子散落在高陂、桃源等四个镇,而詹群昱住在大埔县湖寮镇,每次下村都需要开一个多小时的车。特别是到桃源镇,60公里的车程,办完事,晚上8点多还在山路上也是有的。

  山路开车不方便,曾经遇上山体滑坡,人没事,挡风玻璃却是被砸碎了。“没办法呀,像我们区在桃源就一个帮扶村,驻村干部一个人孤零零在那,遇到工作开展不顺,没人商量,难免失落。作为组长,不能不多去关心、多支持。” 詹群昱说。

  作为我区驻大埔扶贫工作组的组长,詹群昱要时刻掌握这15条帮扶村的动态,关注、协调15位驻村干部的生活、工作。面对这15位来自不同镇街的同事,从一开始的“心里没底”,到现在的称兄道弟,其间,詹群昱自称“做了不少研究”。

  初任组长时,詹群昱是有点担心的。组员们来自不同镇街,与自己并不是直接的上下级关系,要用怎样的方式去管好这个工作组呢?仔细琢磨了之后,詹群昱为自己定好了位:自己与驻村干部们的关系就是组织与协调。

  两年间,詹群昱穿梭在15条村之间,充当着扶贫工作组与帮扶村之间的纽带。当驻村干部遇到不熟悉的领域时,他召集片区的同事共同研究问题,提出指导意见;当驻村干部与帮扶村村委产生沟通上的矛盾时,他赶到村子里与村委耐心解释工作思路,给驻村干部“撑腰”。

  工作之余,詹群昱经常与驻村干部们一起吃饭、运动,开一些无伤大雅的小玩笑,给这位驻村干部起名“黄教授”,为那位同事安上“李博士”的称号,彼此之间又多了几分亲昵。

  为了搞好与驻村干部、帮扶村村干部的关系,詹群昱下了很多工夫,做得最多的是看书。至今,他的书桌上还堆着四五本关于人际交往的书,重要之处用红笔细细做了标记。

  因缘深深,祖孙三辈情系大埔

  之所以能与帮扶村村民相处融洽,除了下足工夫研究村民心理,另一个原因是詹群昱具有一口浓浓的客家乡音,让他迅速拉近了与村民的距离。

  当初,领导和他商量愿不愿意前往梅州扶贫时,詹群昱只考虑了15分钟便答应了。当时,他说了三句话:“地缘相近,语言相通,情况相似。”原来,詹群昱是广东饶平人,家乡话便是客家话。

  詹群昱和大埔的渊源却远不止这些。事实上,他的祖辈、父辈都与大埔县有着深深的因缘。原来,解放初期,詹群昱的祖父曾受雇于商人当挑夫,贩运农产品和海产品到高陂销售。上世纪60年代,詹群昱的父亲曾被派遣到大埔陶瓷工业研究所进修学习,并到高陂赤山陶瓷厂现场实习。回忆起祖父、父亲的往事,詹群昱至今仍十分激动。

  源于上述往事,詹群昱感慨:“不来都不行,大埔是祖父、父亲的第二个家,我也想来这里看看。”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