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刘志文(右)正在为社区居民把脉
侠,夹人者,引申为助人,泛指通过自身力量帮助他人的、对社会和他人做出贡献的,且具备超出一般人的能力、勇气、道德仁义,有大作为的人。在新市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一位行走社区的“中医侠”,他叫刘志文,此人不但看病有一手,而且品性随和、仁善,追随他的“粉丝”常特地从天河区打的来到新市找他看病,“小儿用药不要太苦,大人看病不要太贵”是他从医30多年始终坚持的治病原则。
医术了得
“文粉”追随十多年
“老中医刘志文不错,他在区人民医院的很多粉丝特地从天河跑来找他看病。”早在去年,记者就曾多次听新市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人说,刘志文看病有一手,即便该中心不能使用医保,还是有很多“粉丝”从天河区打的到新市找他看病。
刘志文何许人也?真有这么厉害?3月27日,记者在该中心一名工作人员的指引下见到刘志文,一见不禁讶然,“这哪是什么老中医?看起来也就四十多岁。”后来才得知,刘志文已经年近六旬,从事中医也已30多年。
原来,刘志文接触中医的时间很早,其父刘少毅毕业于广州市汉兴中医学校,不仅开过中医门诊,还曾多年在区人民医院中医科就职,临床经验丰富,多年的耳濡目染,让刘志文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对中医的“痴恋”,不仅支持刘志文从中医学徒班顺利毕业,并促使他毕业后在区人民医院行医近30年。直至2013年5月,刘志文才离开区人民医院来到新市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任职全科医生,自此成为行走在社区的“中医侠”,坐诊之余,并承担社区居民的中医保健和其他公卫等工作。
采访当天,因不断有病人找刘志文看病,谈话被几度中断,期间记者遇见一名从天河跑来找他看腰痛的冯女士。冯女士今年44岁,她告诉记者自己已经“追随”刘志文十多年,刘志文对她的身体状况非常了解,“除了高血压,她常年都很少生病。”之所以一直找刘志文看病,是因为多年前父亲患有头痛、腰痛等毛病被他治好了,由此她就对刘志文的医术异常信任。
家住机场路的退休老人曾炳耀是刘志文来新市中心后的“新粉”。曾老伯说,差不多刘志文一来新市中心他们俩就认识了,由于自己的血压时高时低不太稳定,经常会来该中心找刘志文测量血压,“很快我们就成老熟人了,刘医生是好医生,对病人和气、负责。”
梁连泰是刘志文在区人民医院的同事,后一起调到新市中心,谈到这位30多年的同事,梁连泰也禁不住竖起大拇指,“他看小儿咳嗽、哮喘,真的有一手,我亲戚小孩的咳嗽都是他治好的,当时我们还到大医院找过专家都没治好,一吃他开的处方就好了。”
体恤病人
坚持“两不”原则
随着经验的累积,在区人民医院上班五六年后,找刘志文看病的病人逐渐多了起来。或许是谦虚或许是心存遗憾,刘志文总是说:“我学艺不精,只学得了父亲的部分东西。”但在梁连泰看来,这位老同事却是一个爱学习的人,他不仅仅满足于临床经验的获得。
据悉,在区人民医院工作期间,刘志文先后参与撰写了《中医药治疗顽固性荨麻疹1例》、《加味二陈汤合复方血栓通治疗眩晕疗效观察》等文,还独自完成了《刘少毅老中医治疗泌尿系结石经验介绍》等文,2005年,他还特地在广州中医药大学进修了儿科。“他在小儿哮喘方面有所专长,与在广州中医药大学进修儿科不无关系。”梁连泰说。
从业30多年,刘志文在中医理论方面也有了自己的理论,在用药方面形成了自己的原则,“小儿用药不要太苦,大人看病不要太贵”。刘志文说,如果用药太苦,小孩子服用几次后,就会拒绝服药,会适得其反,不如根据小孩的特点,用一些味道较淡但药效不减的药替之,大人用药也不易太贵,“很多找我看病的人都是一些普通老百姓,他们收入不高,如果开的药太贵,他们即使掏钱看了病,日子也会因此过得更加艰难。”刘志文坚持用可替代的药换掉贵药,“比如你用浙贝替换掉川贝,就可以为患者省掉至少一倍的钱。”
采访中,刘志文曾多次表示,“我没有什么可以宣传的,但你可以多宣传中医,让更多的人看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