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马帅 (左)走村入户,了解村情民意
从广州出发,经东莞、惠州、河源,抵达梅州,再赶赴大埔县,全程450多公里……这是均禾街扶贫干部马帅的“上班路”。在远离故乡与亲人的一年时间里,这位年仅27岁的扶贫干部要克服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不适,更要克服生活的孤寂、理念的差异。
在艰苦的环境下,马帅有时要走10多公里,走访分布在山间的农户,有时要爬山涉水,考察民生工程相关事宜,既要尽快融入当地干群的生活,又肩负着开拓新工作的压力。一年来,他吃苦实干、简朴生活,换回的是当地经济的持续发展、民生事业持续向好的成绩单。
看到村里的民生工程有序推进,恭下村上下都对马帅竖起了大拇指:“这个年轻小伙子真的很不错!”
问计于民聚焦民生工程
去年11月,马帅刚到均禾街报到一个星期,尚未完全熟悉基层工作,便迎来了首场考验――驻大埔县恭下村开展扶贫工作。虽说缺乏基层工作经验,在马帅看来,这是一次挑战,更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动身去大埔前,他就告诫自己:“工作中,遇到不懂的地方,多向村民、村镇干部和前辈们请教。”
一年来,恭下村民生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医疗卫生站、饮水工程、监控视频、文化体育广场、农田水渠工程等一批民生工程应运而生,还结合当地劳动力的特点,开展了专项技能培训。马帅说,这些项目的推进并非一帆风顺,有的项目工程较小,没工程队愿意承接;有的工程较大,则有不少工程队争相来承接。
面对种种困难,马帅的解决方法是尽量依托当地政府和村委,坚持问计于民。期间,他充分发挥村民小组的作用,引导村民做好小工程的预算,并参与推进小工程的建设工作。同时引入公开招标,遴选出一批价格合理、口碑较好的工程商,由全体村民进行表决,选出心目中的工程承包者。这些举措得到了恭下村群众的支持,较好地促进了民生项目的落地。
分类指导贫困户提高收入
恭下村离大埔县城较远,位置比较偏辟,整体村容村貌比较破落。去年11月21日,马帅第一次来到大埔县恭下村。虽然从广州出发前,他已从网上了解到不少关于大埔县的情况,但是眼前的破落景象,让他真切感到了扶贫工作的压力,他将在这里工作、生活一年。
经过前期摸查,马帅掌握了恭下村的基本信息。该村共有农户528家,总人口2230人,贫困户141户,贫困人口406人,“很多农户都在外打工,家里只留下老人和小孩,村里常住人口约300人左右。”马帅还了解到其它制约恭下村发展的因素,那就是这里地势低洼,人均耕地面积少,青壮年劳动力缺乏,无法进行大规模的种植和养殖。当地村委及农户有心扭转这个局面,却找不到出路。
在充分了解民意及村委的意见后,马帅分类理清了提高恭下村贫困户收入的思路,一方面每年定期举办各种培训,提高村民的法律意识、劳动技能,让在打工的农户提高竞争力;另一方面重点帮扶无劳动能力的老人,通过免费发放鸡苗和种养生产金的方式,减轻农户的农业成本。马帅不仅了解每户贫困户的情况,还通过日常走访入户等活动,持续跟踪贫困户的生活变化,及时为他们提供指导。
这些举措,正逐渐改善着恭下村贫困户的生产、生活现状,预计2015年人均收入达9500元以上,比原来翻一番。
四点一线全身心投入扶贫
马帅说,初来大埔时,虽然对陌生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还有些不习惯,但扶贫工作刻不容缓,他便利用业余时间,了解扶贫政策,研究扶贫项目和扶贫文件。如今,他每天都会根据当天的行程安排,从宿舍出发,到村委会和镇政府与当地干部碰面,商讨扶贫工作有关事宜,走访入户则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四点一线的生活成为了马帅日常生活写照。
马帅在全身心投入扶贫开发工作中,也收获了个人新“技能”。他认为,在基层工作,要充分让村民参与到扶贫工作中来,充分发挥村民代表大会的作用,尊重村民的意见和建议,才能让工作顺利的开展,让村民满意。此外,马帅已经能熟练地驾驶摩托车,在山间小路穿梭,第一时间把扶贫工作相关信息传到有关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