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广州库 > 典型人物

“好扶贫干部”农仲林:精准扶贫 带村民走上致富路

2021-06-27 20:15:43 来源:信息时报

    他曾在广州市天河区天园街道办事处综治信访科工作,4年前毅然走上扶贫之路,扎根农村。2016年,当广州市派驻党员干部赴广东兴宁扶贫的号角吹起,农仲林成为其中一员。在当地,他致力于为农村脱贫“造血”,自掏腰包学习农业种植技术,首创高效集约型种养模式,孵化扶贫产业,带村民走上致富路。三年扶贫期满后,他选择坚守两年,誓言“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res01_attpic_brief (1).jpg

  农仲林致力于为农村脱贫“造血”,自掏腰包学习农业种植技术。


  赴兴宁开启扶贫路 引领创新改变观念

  “我一直有个愿望,就是去支教一次或者扶贫,帮助那些有需要的人。”2016年,当广州市派驻党员干部赴广东兴宁扶贫的号角吹起,农仲林立刻报名。当年5月,他作为广州市驻兴宁精准扶贫工作组副组长,和其他40多名党员干部一起受命奔赴兴宁44个贫困村开展扶贫工作。

  起初,农仲林主要负责扶贫工作组队伍管理、督导协调和后勤保障等工作。作为派驻兴宁市扶贫干部队伍里的老大哥,平时关心爱护驻村干部成了他的一项工作:驻村干部病了、受伤了,他第一个赶到医院慰问陪伴;哪个村的队长遇到了难题,对政策不理解,对项目把握不准都喜欢找他问一问、谈一谈。他总是以自身的经历为新来的干部分享经验,细细解读,确保人员、项目和资金安全。

  “我想为当地做点实事,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协调工作。”农仲林说。在平时的督导检查中,他得知精准扶贫最难的就是“造血”。“世代务农的人勤劳朴实,但是观念容易固化,品种、生产模式和流程陈旧,找不准市场,对农业种养基本没有信心。种养一半靠天一半靠市场,风险很大。所以,产业发展就是精准扶贫最大的‘坚’,观念改变就是精准扶贫最大的‘难’。”农仲林决心做最难做的事,从改变自己到改变别人,引领创新,努力走出一条创新引领、村村联动的精准扶贫产业发展新模式、新路子。

  自掏腰包学习技术 推广高效集约种养

  不懂农业也不懂市场,农仲林一方面认真学习文件,了解政策指引;一方面自掏腰包学习农业知识和种植技术,了解产业和市场信息。他经常利用空余时间自费到福建、湖南、海南、广西等地考察食用菌、红薯、水果玉米等种植,并用3年的补助款引进新品种新技术,下了班和周末就进行试验搞孵化。

  “在考察中我发现一种黑皮鸡枞菌,不仅口感好而且附加值高,就先引进了10包菌种在自己的宿舍里孵化,后来又在外面租了两亩地孵化了3万包,做小规模实验。”农仲林说,一开始这种新品种没人见过,不会吃不敢吃,他就带头生吃,搞烹饪实验,把菜谱和图片发给大家,用大量的产品做宣传推广。

  通过不断的学习、考察和实验,农仲林从农业门外汉变成半个“土专家”。随后,他将成功孵化的品种和项目无条件移交给当地扶贫龙头企业,为当地成功引进黑皮鸡枞菌、赤松茸、木耳、红薯、水果玉米、香茹蜜等6个新品种。其中,高附加值食用菌黑皮鸡枞菌车间成为梅州地区规模最大的黑皮鸡枞菌种植基地,被评定为“一村一品”项目。目前黑皮鸡枞菌产销两旺,直接经济效益270多万元,带动间接效益约600多万元。

  “以前农民靠天吃饭,劳作很辛苦,而高效集约型种养可以改变这种状态。”扶贫期间,农仲林在兴宁大村村四季美基地引导建设了兴宁市首个控温控光室内食用菌立体多层种植基地,占地1000平方米,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和工作效率,农民在空调房里就能劳动,同时确保黑皮鸡枞菌等可以四季供应。农仲林还在羊岭村金绿公司养鸽基地创建了兴宁市首个农光互补新型产业模式,让原来闲置的鸽棚为光伏安装提供空间,光伏又为养殖遮阴降温,最大程度节约了土地资源,便于集中管理运营,效益可观。

  为农特产品谋销路 牵挂扶贫延期留守

  销售是农特产品的难题,有了扶贫产业,农仲林又开始为销售忙碌。谁家的产品卖不出去,哪家企业需要新品种,都喜欢找农仲林帮忙解决。叶仕元的蜂蜜、罗运才的鸭蛋、陈国良的红面鸭、王建新的土鸡……他都帮忙推销,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为了拓展消费扶贫市场,农仲林还带领工作组创立“点对点”直销模式和“点菜式”销售模式,通过举办天河-兴宁农特产品展销会,直接消费扶贫1000多万元。

  天河区司法局帮扶的大二村贫困户老叶想通过饲养蜜蜂采蜜脱贫,但大量蜂蜜积压,卖不出去。农仲林得知后及时与驻村队长前往了解情况,出谋划策。为了更好地销售蜂蜜,他通过自学学会分辨蜂蜜的真假优劣,帮助老叶对蜂蜜进行检测。“他们家的蜂蜜很纯正,经过检测没有甜蜜素、抗生素和农药残留,这种优质农产品应该有销路。”农仲林和驻村第一书记一起帮助老叶搞包装设计、选瓶子、制作宣传板、展销推介,并将其列入菜单式消费扶贫产品,带媒体实地采访,带同事好友和企业到他家参观购买,逐步帮老叶打开销路。

  销售上来后,农仲林不忘引导老叶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打造“叶氏蜂场”品牌。老叶听取他的建议,将采蜜时间从7天摇一次蜜改为10天以上,确保了高质量产蜜,稳定了销路。疫情期间,当得知老叶常年采荔枝蜜所在果园的村因为防控封闭了,蜜蜂不能及时进入果园采蜜将损失重大。农仲林立即报告扶贫组联系协调新的果园,确保蜂蜜生产的稳定和延续。农仲林的帮助,让老叶重拾信心恢复生产,养蜂规模从2016年的23箱发展到现在的425箱,顺利还了债脱了贫。老叶感激地对农仲林说:“如果早点有人这样帮我,我会做得更好。”

  在扶贫组和各方的帮助下,今年6月,广州市帮扶兴宁市的44个村实现全面脱贫,贫困村、贫困户全员退出贫困序列。看到贫困户走出贫穷的阴霾,农仲林也十分欣慰。去年5月,原本三年驻点扶贫期满的他又申请延期留守兴宁两年。“有些产业刚刚有了眉目,还没有完全铺开,我心里放心不下,希望能够善始善终。”农仲林抱着“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信念,继续投身当地的扶贫工作。


作者:李丹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