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春节,在疫情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情况下,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呼吸内科医师李德富放弃假期,主动请缨,义无反顾奔赴没有硝烟的主战场——湖北武汉,成为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逆行者”。
60天驰援,这位有着10多年党龄的“老兵”、博士毕业不到两年的“战疫”新手,和同事在最危险的病区收治最危险的病人,承担最大的风险,用实际行动诠释医者的初心和使命以及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李德富(左)和同事一起驰援武汉。
牢记使命 申请加入驰援医疗队
2月3日,当驰援武汉征集令出现在医院办公群内时,工作不足两年的李德富没有片刻犹豫,立即报名申请前往武汉支援。
疫情初期,出于职业敏感,他密切关注疫情发展动态。1月25日大年初一,第一次带女朋友回老家见父母的他,刚到家不到两天,就看到铺天盖地的关于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此时,他果断作出反应,第一时间回到医院上岗,随时做好战斗准备。“我的申请很快得到组织批准,成为医院第一批驰援医疗队的4名成员之一。”李德富说。2月7日,他与方向明、何欢、冯国勇等三位同事踏上抗“疫”征程。
到达武汉后,李德富等四人被安排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西院区。该院是武汉地区最大、救治任务最重的医院之一。李德富明白,必须做深做细做实各项临床救治和防护工作,否则不仅无法完成重症救治任务,自己也面临被感染的风险。面对全然陌生的环境和病情瞬息多变的危重症患者,李德富和队员们总是细心照料。
强化担当 给患者带去生的希望
在岗前培训中,李德富认真细致地学习防护服穿脱、患者接收、治疗流程、病区环境等防护知识,不漏掉任何一个细节,做好全面作战准备。培训刚结束,他就迅速投入到紧张的抢救工作中。
ICU是离死亡最近的地方,也是医护人员开展疫情防控阻击战最核心最关键的区域,很多危重症病人集中在这里进行救治。穿上防护服第一次走进ICU,眼前的景象深深触动了李德富。在协和医院西院区重症监护室,住的都是新冠肺炎重症确诊患者,“疫情容不得片刻耽误,必须以最快速度同死神赛跑、与病魔抗争,才能救治更多患者。”
心肺复苏、血液净化、俯卧位通气、中心静脉置管……李德富紧锣密鼓地进行各项救治操作。同时,他还密切观察患者病情,调整医嘱。一遍又一遍,一次又一次,只为能给患者多带去一分生的希望。
在协和医院西院区,救治工作十分紧张。“常常是身上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呼吸也极为不顺畅。第一天下班走出病房,我们因为长时间无法喝水以及大量出汗而导致嘴唇开裂。不过,这些都不算什么,只要能更好地完成救治任务,所有的困难都能克服。”李德富说。
艰苦战疫 穿上尿不湿开展工作
在医疗物资短缺的“战疫”初期,李德富和同事常常穿上防护服就舍不得脱下来。这一穿,往往就是五六个小时,不喝水不上厕所成了常态。在这种工作状态下,很多医护人员常常累到虚脱。为了不耽误工作,他从早上醒来就不敢多喝水或多吃东西,也第一次尝试穿上成人尿不湿。
每天上班前,李德富都要提前两小时左右到达医院,按照隔离防护要求穿戴好各种复杂的防护装备。而当他脱下防护服后,脸上都是被眼镜和口罩压出的红印。到第二天上班时这些红印还没有完全消除,他又要穿上防护服,继续投入到新一天的战斗中。为了方便工作,李德富给自己剃了光头。他笑着打趣:“感觉自己更帅了!”
由于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巨大,李德富的搭档病倒了,20余名危重症病人的救治工作压在他和另外一名医生肩上。面对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压力,他始终做到严谨细致,沉着应战。“我们是一个团队,队友倒下了,挑起他的重担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难忘经历 经受住考验完成任务
在日夜守护病人的过程中,每一件看起来平常不过的小事都能给李德富带来心灵的触动。某天晚上,他值班时负责照料的一名患者因为气管插管时情绪过度紧张而导致血压飙升、呼吸急促。他守在患者身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一边调整医嘱用药,一边反复安慰开解患者。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努力,患者情绪稳定下来,生命体征也恢复正常,李德富这才松了一口气。
驰援武汉期间,一份特殊的生日礼物让李德富难以忘怀。4月4日是他的生日,“并肩作战的战友给了我一个最特殊、最难忘的生日惊喜。”李德富说。那天恰好是他值班,和同事一起为患者转换俯卧位通气体位时自己被安排在C位,负责“发号施令”。完成工作后,大家一起祝他“生日快乐”。“他们的祝福让我深受感动。我们来自不同的单位,每天隔着厚厚的防护服和口罩,连彼此的真实容貌也看不清。但两个月的日夜奋战、同甘共苦,我和这些只需通过眼神交流就知道谁是谁的战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4月22日上午,李德富等4名队员结束14天的休整全部归队,再次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圆满完成任务,李德富感到十分光荣。“我到了武汉才来得及通知家人。我的两个哥哥都是军人,他们也是随时待命,准备支援抗疫前线。我很荣幸,我是兄弟中第一个成功接受使命来到武汉最前线的。在武汉,经历过无助、振奋、坚强和感动,最终我们经得起考验,不辱使命,顺利完成了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