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广州库 > 典型人物

“好志愿者”李莎:投身支教 从大山里来到大山里去

2021-06-27 20:10:44 来源:信息时报

  2020年9月,华南理工大学举办了2020级新生开学典。如果没有5月的一场意外,21岁的李莎本该回到这里开启她的研究生学习生涯。

  5月9日,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9届本科毕业生、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李莎在赴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胜小学开会途中遭遇车祸,经全力抢救无效,不幸去世。年轻的生命、最美的青春,永远定格在支教路上。5月,共青团广东省委、共青团广西区委分别追授李莎“广东省优秀共青团员”“广西优秀共青团员”荣誉称号。

  res03_attpic_brief (1).jpg

  李莎

  满腔热血 主动请缨前往山区支教

  1999年出生的李莎是四川巴中人,16岁就以优异成绩考入华南理工大学。在贫困中成长起来的李莎,对教育摆脱贫困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她迫切希望以自己的经历和所学帮助同样身处贫困环境的孩子。2019年,李莎在研究生复试中表现优异,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进入保研名单。随后,她选择前往广西支教一年。

  李莎曾在本科生毕业典礼上坦言,她想做的不仅是一名师者,更是一名爱心、美德、信念的播种者,支教将是她未来成长的方向。去龙胜县支教前,面对母亲的担心,李莎笑着安慰:“没事的,我也是在大山里长大的,我能坚持,吃得了苦。”作为赴龙胜支教团队伍年龄最小的成员,李莎毅然扛起自己的使命与责任。支教期间,她除了承担跨年级、跨学科教学工作外,还担任班主任助理,协助开展学校行政办公室工作。工作繁杂,李莎从无怨言,总是倾尽全力做好每件事。

  对山里的孩子,李莎关爱有加。在“龙胜一对一”爱心助学项目中,她主动请缨前往最偏远的三门镇。从县城到学生家家访需要徒步2小时的崎岖山路,但她从不抱怨。因为很多学生都是留守儿童。把学生安全送到家后,她总会留下来陪家中老小聊聊家常,了解学生情况,孩子们都很喜欢她,亲切地称她为“莎姐姐”。

  除了传授知识,李莎更注重帮学生扶“志”。她经常给学生们讲述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绚烂多姿的城市繁华,用自己的经历激励他们。“我想努力学习,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学生石彬杨说,莎姐姐的讲述激发了他对外面世界的向往。

  主动担当 提前回支教点防控疫情

  李莎的满腔热血,不仅温暖和帮助了山区里的孩子,也感染着她身边的每一个人,正如李莎同学秦钰雯所说:“她成了那颗星星,降落凡间,在每一条经过的轨迹都发光发热,温暖身边的每一个人。”在去年华南理工大学赴龙胜的研支团队伍中,李莎虽然年龄最小,却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莎姐”。因为她乐于助人,无论工作还是生活,她都主动担当,热情服务他人。

  2019年8月,支教团到龙胜马堤乡东升小学开展暑期夏令营活动,李莎担任导演制作视频作品《旭日东升》,以记录加访谈的形式深入展现留守儿童内心的善良与纯真。这部作品受到团中央的大力表扬,李莎在其中也留下自己的支教感言。李莎的同学陈悦回忆,“那是李莎第一次作为导演剪辑视频,相关技术都是她在支教期间自学而成的。做完那个视频当天她就发给了我,她非常高兴,因为这是她完成的第一个视频。”

  疫情期间,家人一再劝李莎不要提前去支教点,但她仍在3月中旬回到学校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回到支教地,李莎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通过网络平台,把疫情防控的知识及相关通知精神宣传给家长和学生。与此同时,她还协助班主任做了大量的复学准备工作。每天在网上进行两个班级100多位孩子的健康监测,监督学生英语科的网上学习,做好教室的清洁卫生及消毒通风工作。

  5月9日下午,李莎在赴学校开会途中遭遇车祸,经全力抢救无效不幸去世,年仅21岁。她去世的第二天正好是母亲节,她提前录制的《母亲是一种岁月》散文诗朗诵音频成了她留给这个世界最后的祝福。李莎的父亲在整理女儿遗物时发现,女儿还把捐献器官作为人生规划之一。李父说,如果他早点知道女儿的规划,就会帮她实现这个愿望。

  组建李莎支教团延续青春奋斗之歌

  提起李莎,许多认识她的人都连连称赞。“李莎特别懂事沉稳,有一种超出年龄的成熟。”李莎的班主任、华南理工大学教师孙珉说,李莎在校期间表现优异,成绩优秀,活跃于多个学校社团组织,担任班上的宣传委员和学习委员,曾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多次获评华南理工大学“三好学生”“优秀共青团员”等称号。

  在班级里,李莎总是主动为师生服务,为班级发展贡献力量。她每年都参与献血,在各项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中,处处都有她奉献服务的身影。同班同学欧婷说,李莎爱好广泛,课外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对很多事物保有好奇心和热情,是一名充满干劲的好青年。这样一名爱笑的女孩,一名永远给别人带来正能量的姑娘,她的离开让每一位熟悉她的人悲痛,大家在回忆起她的时候总是难忍热泪。

  李莎离开后,和她一起支教的队友写下一段话:“我们在芳华之时作伴,以心中热忱为力量,用脚步丈量希望的距离,手握纸笔构爱心的书卷,愿以微小之声换山谷回响。家人之情、手足之爱和国之担当使我们紧密相连在一起,而今余下的路途我们仍会徐徐前行,就好似你从未离开。”

  李莎把宝贵的生命留在她深爱的土地上,把青春的赞歌唱响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她明媚的笑容将永远留在大家心中,她的精神将一直延续下去。在她的背后,还有着18000余名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在这场“青春接力”中,传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新一届的研支团成员和西部计划志愿者,将以“李莎支教团”的旗帜和名义继续李莎投身西部、奉献支教的事业。


作者:李丹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