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广东省首批援助武汉医疗队队员,今年1月25日除夕夜,他驰援武汉,抵达武汉后马不停蹄投身抗疫。作为曾经参加过2003年抗击SARS和2008年汶川地震抗震救灾的老同志,周宇麒带领医疗队队员迎难而上,见招拆招。他始终战斗在临床一线,与队员同甘共苦。同时,周宇麒还带领中山三院团队配合大部队以丰富的实战经验想出一个又一个应对措施,使新冠肺炎患者的病情逐渐稳定下来。
今年年初,周宇麒(左二)和医疗队队员奋战在抗疫一线。(资料图片)
狙击疫情 抵达武汉马不停蹄投身抗疫
庚子新春,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全国各地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派出精兵强将驰援武汉。
除夕夜,中山三院综合楼会议室灯火通明,前来送行的家属和医院党政领导班子围坐在一起,为即将出征的中山三院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送行。该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周宇麒临危受命,和队员一起奔赴抗疫一线。
在出发前几天,周宇麒得知医院岭南院区发热门诊需要24小时开诊,急需一名牵头负责人。作为呼吸内科专家,他主动请缨。在他的协调组织下,该院发热门诊顺利运转,接待各类发热患者。除夕当天,周宇麒原本在珠海参与病例会诊,收到组织号召,他将发热门诊等工作交给自己的老师——呼吸内科主任张天托,第一时间报名驰援武汉,并作为首批支援武汉医疗队队长、临时党支部书记带队出征,承担起狙击疫情的艰巨任务。
大年初一凌晨1时,23名队员随广东省支援湖北疫情防控医疗队搭乘专机抵达武汉。第二天,他们马不停蹄投身抗疫,正式接管武汉市汉口医院原呼吸内科和内分泌病区。
迎难而上 对病人个性化诊疗见招拆招
汉口医院原呼吸内科和内分泌病区位于该院内科楼2楼,在广东省援汉医疗队接管之时共有疑似新冠肺炎患者73名,其中超过52名患者病情为重度以上,危重患者有8名。
汉口医院是原汉口铁路医院,这所百年老院“先天不足”的短板十分明显,病房布局不符合传染性疾病的感控要求,医院设施陈旧,医疗设备不足,院感防控措施不到位以及医护人员人手不足等问题尤为突出,这些都给医疗队开展救治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广东省援汉医疗队此行的目的是什么?解决问题!作为曾经参加过2003年抗击SARS和2008年汶川地震抗震救灾的老同志,周宇麒带领医疗队队员迎难而上,以院感控制专家为先头部队,积极改造感控条件,增加第二缓冲区,最大限度保证医护人员的安全。
团队接手隔离病区后不断规范诊疗流程,安慰鼓励病患,周宇麒也始终战斗在临床一线,与队员同甘共苦。他发现病区供氧不足的问题后,一方面协助护理人员搬运氧气瓶以保证患者治疗需要,一方面积极发动队员筹集制氧机和储氧面罩等设备改善患者供氧,为患者康复提供了保障。他带领中山三院团队配合大部队以丰富的实战经验想出一个又一个应对措施,使患者病情逐渐稳定下来。
在带队查房时,周宇麒注重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提出个体化的诊疗方案。当时有一例55岁的男性患者,入院后连续5次检测核酸均为阳性,患者一度十分沮丧,认为自己治疗好转机会渺茫。周宇麒经过谨慎分析,根据第六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结合当时的药物可及性情况给予患者对症治疗。连续治疗一周后,患者再次复查核酸转为阴性,且两天后复查核酸结果仍为阴性。得知身体康复,这位患者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对医护人员连连道谢。
了解患者心理需求 既治病也“医心”
在汉口医院的病房中,住院患者出于对自身疾病的恐惧和对家人患病的担忧,心中积累了很多负面情绪。在查房过程中,周宇麒发现不少患者出现失眠、乏力、心悸、头晕等躯体症状。因此,在日常巡房的过程中,他除了关注药物治疗的效果和副作用外,还主动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周宇麒表示,抵抗新型冠状病毒,病人的自信心和免疫力非常重要,负面情绪对患者康复是十分不利的。
“要相信自己,多吃多睡,给自己打气,一定能战胜病魔。”周宇麒常常鼓励病人。为了更好地帮助患者,周宇麒把中山三院与人民音乐出版社共同开发推广的“方舱之声”音乐治疗小程序带进隔离病房,让新冠患者听音乐,调情绪,解抑郁,除焦虑,给他们受创的心灵带去慰藉,有患者说:“广东援汉医疗队的到来,让我们有了新的希望。”
经过队员们的不懈努力,正月十五这天,广东第一批援汉医疗队负责的汉口医院呼吸6病区传来喜讯——20名病人集中出院,这是周宇麒带领团队开展救治半个月来首次病人集中出院。“对辛勤工作的医务人员来说,这就是最好的节日礼物。”周宇麒说。此后,该病区陆续有近百名患者痊愈出院。
据了解,周宇麒还参与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西医结合治疗专家共识的编写,将应对疫情诊治的经验推广到全省乃至全国,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总体战贡献自己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