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惊心动魄的破案传奇,没有追击罪犯的殊死奋战,扎根社区、心系居民的社区民警,用耐心、细心和坚守,给了群众如沐春风的温暖和安心。今年5月起担任鹤龙派出所黄边社区警长的张泽敏,就是这样一位平安守护者、街坊贴心人。有20年警龄的张泽敏,是一名社区“新人”,在角色转变中,他稳扎稳打,实践总结出了一套社区工作方法,成为当地群众口中服务不缺位的“24小时警长”。截至目前,黄边社区总警情同比去年下降约6.5%,其中案件类警情下降10.0%,盗窃类警情下降8.6%。
冲劲十足的社区“新人”
夜已深,鹤边北路的宵夜摊上,一个瘦子一边吃宵夜,一边打电话,“喂,老王,东西刚出手,出来吃个宵夜?放心吧哥,我在这边出手就没栽过跟头。”瘦子越说越得意,殊不知在他身后,两名精壮的男子走过来,互相使了个眼色,便一起朝他扑过去。很快,瘦子被压倒在地,动弹不得。
“警察!给我老实点,我找你不是一天两天了!”黑衣男子一边压着瘦子,一边娴熟地给他上了手铐。这名黑衣男子便是张泽敏,大家都叫他“敏哥”。
今年,在全国公安机关积极创建“枫桥式”派出所之时,鹤龙派出所党支部决定让张泽敏来担任黄边社区警长,负责黄边片区的工作。40岁出头的张泽敏,已有20多年警龄,做过巡警、刑警等,接手这个片区的工作后,他俯下身子,从零开始,在角色转变的过程中稳扎稳打,并实践总结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社区工作方法。
张泽敏管辖的黄边社区,居住人口多,社区情况复杂。今年5月,他刚接手社区工作时,正处于疫情期间。他知道,自己必须在紧张的防疫工作中尽快成长起来,于是一头扎进社区,开启“冲锋”模式,仅用了两个月就把社区各项业务摸了个门儿清。在他这股冲劲下,辖区治安状况很快得到改善。截至目前,黄边社区总警情同比去年下降约6.5%,其中案件类警情下降10%,盗窃类警情下降8.6%。
社区管理的“三大法宝”
在张泽敏看来,做好社区工作的头等大事就是要真正融入群众。于是,他在黄边社区的祠堂旁开设了“黄边大讲堂”,两个星期开讲一次,结合栋长制进行全方位宣讲,内容包括社区安全防范、反诈知识、垃圾分类、文明养犬等。只要是对社区管理有帮助的知识,他都会整合各方面资源,在大讲堂进行宣讲。这是他的第一个“法宝”。
张泽敏的第二个“法宝”是快速成立栋长志愿者服务队。服务队由10名优秀的栋长组成,为二手房东、部分屋主、公寓及时租日租等出租屋经营者,通过优秀的栋长来带领帮扶后进的栋长,采取一系列举措,在短时间内扭转了长期存在的管理顽疾。
在日常管理中,栋长除了信息登记录入,还要定期巡查,消除隐患,向租客宣传安全防范和防盗防骗知识。公安机关则保障栋长在经营管理中的合法权益,及时协调解决其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搭建智慧安防小区,是张泽敏的第三个“法宝”。黄边地处城乡接合部,有高档小区,也有城中村,居住人员复杂。为尽快摸清安防底数,张泽敏每天沉到社区里,将辖区内的“人、地、物、事”全部纳入了视线范围。他还制定了针对性方案,指导安排小区的保安岗位,形成小区门卫岗、守护岗、巡逻岗的点、线、面组合。同时,根据各小区地理环境和安防薄弱环节,要求物业加强对重点区域、重点部位监控系统的安装。在张泽敏的努力下,许多老旧小区的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建立和完善起来,改变了社区防控现状,真正做实做细“发现、评估、化解、稳控、应急处置”五个环节。
服务不缺位的“24小时警长”
“社区工作除了管理就是服务,社区服务是否到位,是检验我们民警基层工作的标准。”张泽敏说。因此,他走到哪里,就把电话号码留在哪里,宁可自己跑断腿,也不让群众多走一步冤枉路。面对群众,他永远都是那句话“有事随时打我电话,我24小时不睡觉的”。于是“24小时警长”这个标签算是彻底给他打上了。
作为黄边党小组的组长,张泽敏把支部、党员和社区群众联系在了一起,发动社区的老党员倾听民意,广泛收集意见建议。“让大家畅所欲言,积极建议,这样开展工作也就方便多了。”张泽敏说,每当看到辖区群众开心的笑容,他就觉得与同事们做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苦点累点也不怕。
国庆中秋期间,一名老党员反映,最近一大早总能看到几位年轻人聚集在家门口附近,行为举动不太正常。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张泽敏立即调取视频监控查看。后来,黄边小学一家长报案,称接送小孩未及时拔车钥匙,前后不到1分钟摩托车就被偷了。恰巧,作案人员就与老党员口中的年轻人有瓜葛,经过大数据研判和比对视频监控画面,作案人员的身份和行动轨迹浮出水面,并最终将其捕获。嫌疑人很狡猾,戴着口罩偷摩托车后,在另一个画面出现的形象是摘了口罩,还换了套衣服。如果不是老党员的反映,也不会这么快就破案。
除了社区,张泽敏还走进企业,如广州设计之都入驻的各企业支部,实现互动沟通,快速出警。
“做社区工作就是要依靠群众,我努力帮助群众,到真正碰到事情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有那么多群众会帮你。”张泽敏一步步搭起警民互动的桥梁,努力做成服务不缺位的“24小时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