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林志玲一样甜美!”这是师友们对她的评价。“对我们家的孩子,王老师比我这个亲妈还尽责!”这是孩子妈妈对她的称赞。“做好教学工作,让更多人接纳特殊孩子。”这是她的职业追求。
作为黄埔区启智学校的一名特教老师,王雯琦的学生是一群特殊孩子,或自闭,或残障。深信“好教育源自好老师”,在特教岗位上,王雯琦用实际行动诠释“好老师”的温柔力量,料理孩子们大小便、引导孩子们学习生活礼仪、教授孩子们基础教育知识……
王雯琦参加手语大赛。
一脉温情 是老师是保姆也是“妈妈”
进校后,拿起自己贴在校门口的个人照片到教室报到。课堂上,按顺序摆好小书包,坐好听老师讲课。下课后,在老师们的带领下有序地上洗手间……这是黄埔启智学校孩子们的日常学习。
虽然这些孩子的智力或身体存在缺陷,但和普通孩子一样,他们也享受学习的快乐。然而,在最初入学时,这些孩子可能连最基本的生活常识都不会。孩子们的点滴改变,背后离不开王雯琦和同事们大量的付出。“像一个简单的撑伞动作,我们教了一个多月,孩子们才学会。”
王雯琦的班上虽然只有8名孩子,但和两位老师、一位生活阿姨一同照顾仍感吃力。对普通人来说,吃喝拉撒是与生俱来的本能。而对这些特殊儿童而言,这些都是难事,都需要由老师协助完成并进行持久的引导和训练。
喝水、排队、认识自己……每一项简单的常识,王雯琦都要多次耐心引导。有时候,孩子们会突然赖在地上不肯听课;有时候,孩子情绪上来了,会在教室里大喊大叫。每一个突发状态都要王琦雯协调引导。一节课上完,她常常累得满头大汗。下课后,王雯琦还得当这些孩子的“第二妈妈”和“生活保姆”。一个个地带孩子们上厕所、穿尿布、喂水……做完这些工作后,她还未来得及稍作休息,就要投入到下一节课程中。
一颗真心 注重教育让孩子养成好习惯
智力障碍孩子是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除了社会偏见,这些孩子也有自身的不足。例如,不好的卫生习惯、缺乏文明礼貌和不会以正确的方式与人交往等,让他们给人的第一印象大打折扣。
因此,王雯琦格外注重常规教育,深化感恩教育。通过每日评比检查、每周争当光荣升旗手等活动促进良好行为习惯养成。近两年,为了给孩子们创造一个能保持持久记忆的学习环境,王雯琦还尝试借助多媒体教育平台,强化课堂效果。利用闲暇时间,她将常规生活礼仪、课堂礼仪以儿歌形式展现,邀请志愿者帮忙录制成视频,在班级里播放,提升孩子们的接受度,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强化他们的良好习惯。
针对孩子们社会交往能力差的情况,王雯琦组织推动丰富的功能性少先队活动,在校内的歌唱比赛、舞蹈比赛和迎新年活动中给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帮助他们树立自信;植树节、唐氏综合症日、自闭症日等活动,让智力障碍孩子与普校少先队员交往,让他们感受同伴群体的温暖;积极奔走联系爱心企业,给孩子提供走出学校的实践机会,为他们提供生活保障。
一份执着 重复不断教导孩子毫无怨言
为更好地了解孩子们的状态,校方定期会组织班主任工作会议,鼓励教师畅所欲言。“很多次,说着说着老师们就会忍不住哭起来。”让王雯琦和同事们哭泣流泪的原因各种各样,有时是让人欣喜若狂的进步,有时是因为令人沮丧的“零成果”。
王雯琦说,在专业引导下,入学一年后,这些特殊儿童的行为逐渐发生改变。遗憾的是,往往一个假期过后,因家庭疏于引导训练,不少孩子就会忘掉这些知识,一切归零。遇到这种情况,王雯琦只能再一次从零教起。进校报到、生活礼仪、交际礼仪……从基础的生活习惯到日常礼仪,循环往复,毫无怨言。
虽然做的是一份爱心事业,但王雯琦并不希望大众用单纯的教师基本素养对她进行定义。在她看来,除了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有信心、对所有的学生存爱心、对差生和家庭困难的学生多关心、对后进生有耐心、对品学兼优的学生下狠心这些基本素养外,特教老师更应该具有专业知识和职业担当。
“特殊教育机构不是托养机构,更不是慈善机构,而是学校。在做好孩子们心理疏导、康复训练的同时,我们同样注重向孩子们灌输知识和技能。”王雯琦希望,经过科学教学方案教导所培养出来的孩子懂得内塑品质、外塑素质,能够成为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栋梁。
一丝成绩
曾有特殊孩子
短暂回归普校
功夫不负有心人,随着学习的深入和年龄的增长,孩子们融入社会的能力不断增强。在王雯琦所带的学生中,越来越多的孩子渐渐懂得控制自我情绪,一些孩子甚至能够融入普通小学学习。
但特殊孩子的融合之路,走得并不容易。小朋友麦麦进入普通学校后,曾遭遇部分同学的排斥。记得一次考试时,麦麦的一门课取得了100分的好成绩。就在麦麦还沉浸在喜悦之中时,班上却出现了一些不友好的声音,部分同学质疑麦麦的成绩是抄袭而来。经过此事后,麦麦的精神状态非常不好,随后学校再一次将他送回启智学校。
看着本已正向发展的麦麦在学业上遭遇打击,王雯琦心疼极了。不愿孩子陷入困境,王雯琦通过一次次沙盘治疗,让麦麦慢慢恢复状态。“把孩子送回普校,并不意味着我们撒手不管。无论发生任何事情,我们永远做孩子们的后盾。”王雯琦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