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广州库 > 典型人物

扶贫干部”林卫忠:三度留守扶贫 助力“拔穷根”

2021-06-29 10:08:02 来源:信息时报

  林卫忠,男,49岁,广州市黄埔区公安分局干警,一名扎根贫困乡村近10年的扶贫干部。10年间,“白天赴村头,晚上俯案头”是他的工作常态。为谋划特色脱贫方案,他曾无数个夜晚伏案工作;为一封包含诚挚与不舍的挽留信,他流下热泪;因担忧工作成效,他坐立难安。勇当“精准扶贫”马前卒的他,2018年被评为“广东省优秀扶贫干部”,2019年被评为“广州市劳动模范”。

  res03_attpic_brief (4).jpg

  林卫忠扎根后安村近10年,帮助当地闯出一条持久富裕的路子。

  驻村扶贫 带领贫困户走富裕路

  2010年,林卫忠被选派到梅州丰顺县汤坑镇后安村驻村扶贫。后安村全村900多户共4300多人,有贫困户183户634人,是丰顺县7个省级贫困村之一。

  到村后,林卫忠一家一户考察,了解村民贫困的原因,共商脱贫致富。在掌握情况后,他通过规划到户、落实到户的措施,稳步推进扶贫“双到”工作。通过与知名公司合作,利用该企业杏鲍菇、金针菇废料生产生物有机肥,将有机肥用于发展特色种植项目,打造绿色环保品牌,使养殖业、种植业规模发展。2012年,后安村黑乌鸡养殖专业合作社实现产值60万元,纯利润6万多元,村域经济后劲喜人。

  对林卫忠来说,2013年2月1日是个特别的日子。他离开广州到丰顺扶贫已经整整3年,圆满完成扶贫任务。然而,一封由20名参加过他开展的“电商知识”培训班的村民联名所写的请求信,让他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读着村民们饱含深情的信,林卫忠眼眶湿润。很快,他毅然作出一个决定:主动申请再干3年。

  在扎实推进各项“双到”扶贫工作的同时,林卫忠把重点放在通过“电商”解决山村农副产品销售难题,努力闯出一条山村持久富裕的路子。

  谋划创新 搭建扶贫直通车平台

  山区农产品普遍存在“销售难”问题,林卫忠注意到,光靠一个贫困村无法实现长期、稳定提供物美价廉的农产品;光靠一个驻村干部、一个单位也无法确保长期稳定销售贫农产品。为打破这一僵局,林卫忠提出,贫困村首先要对农业产业进行规划、有序发展;其次,需要一个共同的展示、营销平台。

  为了搭建平台,林卫忠积极争取黄埔区各级部门的支持,在区内推广销售阳山名、特、优农产品,在阳山县成立推广销售阳山县名、特、优农产品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各项工作,积极引进黄埔区两家企业参与投资经营。

  2017年9月,阳山县“消费扶贫直通车”平台诞生,以“消费也是扶贫,消费也能扶贫”为理念,在阳山打造农产品体验展示店、驻村工作队之家、“四大经营主体”之家、青年创业培训基地、产业孵化基地并开通消费扶贫直通车;在黄埔区打造农产品体验中心、分拣中心、下班菜篮子、批发档。

  截至2018年5月,“消费扶贫直通车”平台与阳山100家农业合作社、专业种植养殖大户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帮助农户(贫困户)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整合资金扩大生产规模,与黄埔区相关配送公司、机关单位、销售协会等联系对接推广销售,为农产品通过“直通车”走出阳山直达广州市场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促进阳山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平台建立至今,实现营收1200多万元,带动552户农户(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其中为参与产业的234名贫困户人口人均增收3500元。

  真心为民 村民求助“有求必应”

  精准扶贫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是每个扶贫干部应尽的社会责任。如何最大程度地为贫困户谋福利,是林卫忠最常思考的问题。为此,面对村民的求助,林卫忠尽力做到有求必应,哪怕这些求助与扶贫工作无关。他常说,工作不分大小,凡事一定要做实。只要让群众得到好处,工作自然有向心力。

  多年来,林卫忠无私帮助贫困户解决就医、入学、劳动就业等问题。日子长了,林卫忠渐渐成为村民心中最具责任心、最值得信任的扶贫干部代表。即便已离开丰顺县多年,依旧不时有乡亲打电话向他问好。“离开了丰顺,不要忘记我们。”这是林卫忠在电话中最常听到的话。

  在后安村,由林卫忠引进的光伏电站项目能确保未来20年间让贫困人口年增收3000元以上,村集体增收20万元以上。同时,通过培育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社、打造农产品收购点,培育“米香粘”优质水稻、新芋淮山、隔坑梅花猪等农业项目,使贫困人口年增收1000元以上。引进企业到阳山招工,使49名贫困人口通过外出务工,年增收50000元以上。通过努力,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扎根乡村

  让孩子体验扶贫意义

  长期以来,林卫忠生活吃住在乡村间,整天和乡亲们打交道,用脚步丈量山区的土地,努力过、委屈过、内疚过、欣慰过……换来的是两条村近300户贫困户脱贫致富,换来的是村民收入稳步提升,换来的是贫困家庭孩子100%的升学率,换来的是不断攀升的务工就业率。

  扶贫成绩的背后交织着汗水与泪水,离不开林卫忠坚持不懈的付出,更离不开家人、单位领导及同事的支持与理解。近10年来,远在几百公里之外的家人始终是林卫忠最坚强的后盾。“接受扶贫工作以来,和家人聚少离多,长辈生病、小孩升学,都是由爱人陪伴,对家人感觉亏欠。但看到贫困户的生活一天天变好,心里又充满成就感。”初到后安村时,林卫忠的孩子是一名四年级的小学生。10年后,三轮扶贫工作即将结束,他的孩子已经成了一名大学生。孩子的中考和高考,林卫忠都因为扶贫工作的缘故遗憾错过。

  林卫忠还想出带家人一同扶贫的办法。每逢周末或节假日,他会带上爱人、孩子到扶贫村走一走、看一看,带他们亲身体会扶贫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稻田丰收、派发鸡苗、入户走访……一家人近距离体验扶贫,不仅增强了大家的感情,也让孩子从小学会感恩。


作者:崔小远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