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符前科将垃圾推进压缩站
下午两点,记者来到下塘西垃圾压缩站,符前科夫妇坐在压缩站前的小凳子上,一边吃着刚刚从附近快餐店买来的午餐,一边和记者聊天,妻子陈全凤时不时把自己餐盒的肉夹到丈夫的餐盒里。环卫车在源源不断地运来垃圾,不一会儿,一个个黑色的大塑料袋就堆满了10平方米左右的压缩站。符前科笑称,他的生活和垃圾的关系最为密切,这样坐在垃圾旁边吃饭是常有的事。
艰辛:脚每天都泡在水里
下塘西垃圾压缩站负责着下塘西路、广园新村、三元里桂花岗、中医学院、政通路等地方的垃圾压缩工作,近段时间来,每天大概要处理30吨垃圾。符前科告诉记者,他每天从早上6点钟开始,一直忙到深夜,垃圾多得时候甚至工作到凌晨1点,休息的时候都是草草吃完饭就马上投入工作。由于垃圾袋的密封程度不太好,经常有水渗出来,压缩站的地面都是湿的,再加上每天跑来跑去,脚部经常流汗,所以符前科的脚每天都像是泡在水里,“冬天的时候,那是刺骨的冰冷”。符前科告诉记者,因为常年泡在水里,他每个月要穿破两双鞋子,每双鞋子的底都是断裂的,而且残破得看不出原始的样子。
手也是遭受垃圾祸害的重灾区,符前科介绍,搬运垃圾的时候经常会被玻璃、牙签等东西扎到手,垃圾流出来的水趁机渗入皮肤里,导致双手经常痒和疼痛。符前科向记者展示了他的双手,手指红肿,皮肤稍稍泛白,甲盖边缘变成黑色。符前科告诉记者,痛痒得受不了的时候他就会买双氧水简单消毒一下,有时也涂一点万花油。“这种常年累月都会发生的事情,只能自己熬一熬,看医生也很贵。”
尽责:垃圾多主动放弃休息
据介绍,下塘西垃圾压缩站建成投入使用将近11年,符前科夫妇既是该压缩站的第一任员工,也是唯一的员工。在这里,夫妻两人互为搭档,一起工作了11年。
陈全凤告诉记者,来这里之前,她和符前科是在不同单位工作的,自从一起工作以后,即使工作很忙,也不觉得累,“有他在身边就很放松很安心”,陈全芳害羞地看了看丈夫。
长时间工作,夫妻两人都有点吃不消,不过两夫妇一起工作的好处就是可以轮换着休息。大多时候,符前科都会把休息时间让给妻子,自己守在压缩站里。不忙的时候,陈全凤会回到位于柯子岭的出租屋里,煮上一顿湖南菜犒劳丈夫。
按照规定,压缩站工作人员每周有一天的休息时间,但是垃圾逐年增多,为了快速处理好这些垃圾,符前科夫妇主动放弃了休息,每天都安排了满满的工作。
据介绍,垃圾运输车每天来压缩站搬运三次,早午晚各来一次,最迟的是晚上10点,从下塘西搬运到龙归兴丰填埋场。由于距离较远,车辆有时会延迟到来,这时压缩站的垃圾逐渐增多,站内的箱子不够,垃圾就会慢慢堆到门口。等车来了,他们又要把垃圾搬回站内,工作量很大。
这样的情况让符前科觉得更加不能休息,“休息后垃圾怎么办?总不能在压缩站门口堆一天吧?”符前科也希望通过夫妻二人的劳动,给这个城市作一点贡献。
知足:工作不用风吹雨打
符前科住在紧挨着压缩站的一个单间里,房子12平方米左右,里面放了一张床和一张桌子,四周阴暗潮湿。房子上面是一个公共厕所,房间的地板下面建了两个化粪池,房间内充斥着一阵阵异味。面对这样的住宿环境,符前科没有抱怨,也不计较,因为有工会关心着他的生活。
符前科告诉记者,自己双脚溃烂疼痛的问题被工会获悉后,工会每年都会特意为其购买两双鞋底较厚的胶鞋。这种胶鞋的价格比普通胶鞋高一两倍,更加耐穿,而且不容易进水,“他们还经常给我们发生活用品,像衣服、帽子、洗衣粉等”。不过,物质上的帮助远远不及工会的爱心慰问。整个压缩站就只有符前科两夫妇,他们也难免有孤单无助的时候,工会的工作人员经常会来到压缩站和他们聊天,了解他们在工作生活上的困难,及时给予解决。
来下塘西垃圾压缩站之前,符前科已经做了三年多的环卫工人。符前科觉得不应该抱怨,“我学历不高,有这样一份稳定的工作,不用被风吹雨打,我已经很满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