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汤佩兰(左)来看望街头的流浪老太太。
深秋的清晨,一场连夜透雨让气温骤降,在金沙街新凤社区环洲三路中海金沙馨园小区,记者见到了71岁的汤佩兰,街坊都亲切地叫她“兰姨”。兰姨只是社区一个普普通通的退休居民,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这些都是小事”。唯一让她显得不那么普通的是,她的名字出现在我区第三季度“白云好人”的名单中。
一碗热气腾腾的鸡蛋面
一见面,还没开口说采访的事情,兰姨就急急忙忙要带记者去一个地方。
跟着兰姨,记者来到环洲三路和藤叶二路的交界口,一堆叠得整整齐齐的废品中,坐着一个衣衫破旧污损的老太,约莫60岁,正捧着一次性饭盒,津津有味地吃着鸡蛋面条。
原来是个流浪老太,“驻扎”在这里已一月有余,没有人知道她的姓名住址。兰姨心疼她,经常送来食物和衣服。在记者采访前,她刚刚端了碗热气腾腾的鸡蛋面条送去。可流浪老太并不领情,有时甚至对兰姨大吼大叫。
兰姨毫不介意,不停地问记者是否能帮助老太太找到家人,她听说网络神通广大,发布寻人消息也许有用,却为自己不懂使用电脑懊丧。
附近中国民生银行支行的职员李晶认识兰姨,曾被央求帮助流浪老太寻找家人,可她没有放在心上,“流浪老人见得多了,再说也不知道怎么找。”没想到兰姨一直记得,每次见到李晶都会提及此事,“搞得我很不好意思,想不重视也不行。”
当天上午的采访中,兰姨5次提及希望记者帮忙,记者答应了。采访结束后半个时,兰姨打来电话,再次叮嘱记者要记得帮助流浪老太寻找家人。而在采访的前一天,兰姨还因为感冒发烧去医院打吊针,可她记挂的总是别人。
兰姨并不认为自己是个热心肠的人,她经常说:“这些都是小事。”
小区路灯“长高 ”了
跟随兰姨在社区里转悠,不断见到邻里街坊向她打招呼,“兰姨早!”“兰姨身体好点了吗?”……兰姨的“威望”,源于她对社区里大事小事的热心。
兰姨居住的小区建成时间不长,很多配套设施尚未完善,路旁仅有60厘米高的低型路灯,光线暗,加上绿化带遮挡,根本起不到照明作用。尤其在夜晚,行人车辆来来往往,容易发生冲撞事故,今年4月份,有个小孩子便因此受了轻伤。每个住户都为此困扰,却没人动手去解决问题。
中海金沙馨园小区物业管理处的李经理清楚地记得,那天他正在办公室查看安保记录,兰姨急急忙忙跑过来找他,要求将小区的低型路灯换成高型号。兰姨义正辞严地告诉他,有位住户的小孩昨晚受了轻伤,就是因为低型路灯无法照明,车主看不清路况所致。
李经理答应做好备案,并向物业公司总部提交更换路灯申请,兰姨才放心离去。由于报批手续繁琐,路灯迟迟没有更换,兰姨按捺不住,不时去物业管理处催促。直至3个月后,小区内更换了10盏高型路灯,再也没有住户夜间出行冲撞受伤。
兰姨不觉得是自己的功劳,“这些都是小事。”
“老漂族”舞出去
新凤社区外来人口较多,不少老人为了帮助忙于工作的子女带孙子,千里迢迢从家乡到广州居住,成了“老漂族”。
兰姨经常在小区里见到来自各地的老人,他们生活的核心便是孙辈。即使有空闲时间,由于语言不通、不熟悉交通等原因,他们鲜少出门游玩,只能在家中无所事事。
爱唱歌跳舞的兰姨灵机一动,何不组建一支广场舞队,召集小区里的“老漂族”,一起过把“歌舞瘾”?
“馨园健身队”由此成立,至今已有4年,成员最多时超过30人,目前有10人左右。每天早晨8点,小区里的空地总会准时响起欢快的音乐,一群老太太身着鲜艳红衫,和着节拍扭动腰肢,直到9点15分,舞队才渐渐散去。
舞队成员陈担阳是兰姨的好友,清楚兰姨4年间为组建维持舞队的付出与奔波,“大小事情都要她去做,找场地,找舞蹈老师,找成员……”今年8月,“馨园健身队”还去清远参加民间组织的广场舞比赛,对于大多数“老漂族”成员来说,“走出去”是以前只能想不敢做的事情,现在终于成真了。
“这些都是小事。”在兰姨眼里,“做大事”离她太远,只想做好身边的简单小事,为别人带来正能量,活到老,热心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