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李润田(右)与大靖村村民一起修路
这是一支18人的队伍,在大埔县的贫困山区,他们走进农户之家,深入田间地头,倾听百姓心声,帮助村里理思路、定规划、谋发展。
这是一支充满着希望的队伍,他们带领当地的居民修水坝、建公路、种植物、养畜禽,推动了强村富民进程。
去年7月,按照广州市的工作部署,我区开始对大埔县实施新一轮“双到”扶贫工作,驻村干部走出机关大楼、走向基层一线、走进了山区扶贫。截至10月30日,全区15个重点帮扶村到位资金约6166万元;保障性帮扶项目全面完成,其中办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10014人,完成率为100%;建设道路28公里,修建水坝陂头20个、水圳25公里,改善农田3000多亩。
贫困山区焕发新容颜,造血工程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而在这背后,处处都有着驻村干部的身影和他们感人的故事。有人为了扶贫,连父亲去世也未能见最后一面;有人为了扶贫,顶着病体仍旧奋战在一线;更多的人是在无声中默默地奉献。他们的付出或许各有不同,但目标却是极为一致――带领当地脱贫致富,只为换取山区百姓笑颜。
为了沟通,学会了客家话
山区的早晨有点清冷。
李润田用冷水抹一把脸,简单吃了点早餐,就分赴各自的扶贫点。他们是我区驻大埔县西河镇的扶贫干部。易土华的扶贫点在溪上村,李润田负责大靖村。一年来,他们已经习惯了早睡早起的山区生活。
在大靖村,田间地头、屋里屋外都是驻村干部李润田的工作地点。谈及李润田,当地村民的印象是“皮肤有点黑”、“会讲客家话”。实际上,会讲客家话的李润田却不是本地人。
初到大埔扶贫,大部分干部都遇上了语言、饮食等生活上的困难,李润田也不例外。然而,为了方便扶贫工作,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无论是下乡干活,还是在休息时闲侃,李润田都在默默地学习客家话,也逐渐融入了当地。
如今的李润田,已经基本能听懂当地的客家话,还能用客家话进行简单的交流。村民说,李润田还是一个热心的人,喜欢走村串寨,下田干活的时候经常可以看见他。
“刚来的时候,压力很大,睡不着觉。”这是很多驻村干部的心声。除了生活习惯上的不适应,还有工作上压力也接踵而来。驻高陂镇乌槎村的方永金说,当时连工作总结、汇报都不知道怎么写?愁到睡觉都睡不好!
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扶贫干部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当地村干部,客家话听懂了、报告会写了、情况清楚了,当地的各项建设在稳步地推进中,山区也开始造血了,充满着生机活力。
扶贫路上,有汗也有血
贫困山区换新颜,浸着驻村干部的汗水。
在桃园镇新东村眼中,驻村干部黄李钢是标准的“工作狂”,“五加二,白加黑”(即周一到周日,不分昼夜)都是在扶贫工作的第一线。与被帮扶村对接后,黄李钢很快就进入工作角色。通过进村入户实地调研,他对全村949户农户做到每户必访,很快地掌握当地的情况,成为了地道的当地村干部。
除了汗水,大埔的山间还融着驻村干部的血。
今年2月15日晚,李润田与另外两名驻村干部在镇上马路散步,一部摩托车飞驰而至,从背后毫无任何迹象地把他撞飞几米之外,头部血流如注,昏倒了15分钟。
经18天的治疗出院后,因为脑震荡,他很长一段时间仍头痛、头晕。石井街领导考虑到他身体状况,赴大埔扶贫路途遥远、山路颠簸,经街道班子会议研究决定,拟提请区委组织部,调整街道驻大埔扶贫干部,让他回街道上班。
当时正值石井街道分街,街道工作人员压缩,难以安排人员接替扶贫工作。考虑到被帮扶村有大量的扶贫工作有待推进,李润田坚定地、自愿地向街道申请,继续驻村扶贫,回到战斗在扶贫第一线上。
经过车祸,身体还未完全恢复,能否坚持下去?原石井街一分为三,如何实现上一轮石井街帮扶坪山的辉煌?大靖村“两委”换届,村干部人数由6人减少至4人,如何做好猛增的工作量?李润田坦言“压力很大”,停顿了一会又郑重地告诉记者,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不能被困难吓倒,不管前路如何,都会一如既往地扎扎实实开展各项扶贫工作。
茶阳镇的驻村干部刘奕说,驻村扶贫就是扎扎实实地工作。攻坚克难、开拓进取地建设好当地,已成为驻村干部的动力。流血的不止李润田,所有驻村干部为扶贫“双到”付出了心血。
舍了“小家”,为了“大家”
扶贫干部把自己的困难抛在脑后,却将帮扶对象的利益记在心头。为了帮助“大家”脱贫致富,不少人舍了“小家”。
“老婆,第二次扶贫工作就要开始了,我……”望着妻子的眼,刚参加完第一轮扶贫,回到江高镇还没有几个月时间的黄李钢,一时间竟不知如何开口。“去吧,把工作做好,家里有我呢!”
去年7月,第一轮驻村扶贫工作完成后,黄李钢又再次地投入到第二轮驻村扶贫工作中,来到桃园镇新东村。“党的信任无比光荣,扶贫工作其乐无穷。”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每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名伟大的女性。”这句话适用在黄李钢身上,更适用于杨灏顺。7月12日,杨灏顺进驻冠山村后,妻子李嘉茵于当月22日辞去了市总工会的工作也来到大埔,给他当起了“免费秘书”。一年以来,李嘉茵每天跟随丈夫上山进村入户,帮忙记录、拍照,既做扶贫工作上的好拍档,又做杨灏顺扶贫生活上的后勤部长,默默地在完成一项“编外扶贫”的责任。
在杨灏顺与妻子开始忙于他们的驻村工作时,三河镇良江村也迎来了驻村干部李彦海。在他的带领下,良江村各项建设呈现良好发展,蜿蜒的山路告别没有路灯的历史,蜜柚、柑橘园的建立让当地农户喜上眉梢。
然而,贫困山区换来新容颜的背后,隐藏着李彦海深深的遗憾。
同年8月,正值第二轮扶贫工作开展不久建档立卡、系统录入的繁忙阶段,李彦海远在河北老家80岁的老父亲因哮喘和心脏病,被送往医院救治。当时,他默默祈祷父亲能够早日康复,“等忙完这一段时间,就赶回老家去探望父亲”。
谁料想,还没来得及回去看望,9月5日中午,就传来老父仙逝的噩耗。不到一周的时间里,他匆匆地回到家中办完后事,又匆匆地回到了扶贫的第一线上。
9月19日是中秋佳节,当大部分驻村干部都回广州与家人团聚过节,李彦海没有选择回家,而是继续驻村入户核查建档的工作。“只有把心沉下来,身才能稳得住,安心扶贫。”李彦海说,要让他们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这样朴素的愿望并非李彦海独有,事实上,这也是所有扶贫干部的共同心愿。为了实现这个愿望,驻村干部们抛下小家远赴大埔,夜以继日地忙碌着。
“活水”造血,“贫困村”脱帽
欣喜的是,在驻村干部的努力下,不少村已经脱下了“贫困村”的帽子。
地处海拔300米的三岗村塘腹自然村,万兴水产养殖基地内,负责人刘进军穿着胶衣、拎着1米高大桶,慢慢步入水塘深处,桶口与水面相接时海南海鲫鱼苗“鱼跃”而出。谁也想不到在一年前,这里是劳力出外打工、老弱病残留守的空心村,缺劳力、缺资金、缺产业的“三缺”贫困村。“这些农田70%已经撂荒10余年了,直到扶贫工作组进驻、引进老板发展水产才盘活起来。”三岗村村支书廖永新说。
“三缺”的三岗村并不缺水,那能否利用好这项资源呢?适逢去年上半年,养殖能手刘进军来到该村,提出发展水产养殖的想法。刚进驻三岗村仅月余的扶贫组得知此事,立即进行合作洽谈,双方一拍即合,成立水产养殖基地。
如今,养殖基地占地30亩,其中26亩已开发为鱼塘,用于养殖黄骨鱼、中山脆肉鲩、土塘虱、海南海鲫鱼等各类高档鱼。刘进军告诉记者:“在同等饲料及人工的前提下,黄骨鱼36元/斤,草鱼是9元/斤,收益相差4倍,预计基地今年纯利润为60万元,收益相当可观。”
目前,该基地属于村集体和村民入股参与集约经营,部分贫困户在同和街帮扶资金的支持下入了股,农户按原面积每年收取租金,贫困户按投入资金比例参与年终分红,村集体每年按股收益,一举解决了村民增收致富新渠道的问题。
如果说三岗村是凭借着水盘活了养殖产业,那新东村则是靠山林养活了村民。作为一名第二次驻村扶贫的干部,黄李钢调研发现,新东村地处山林,养殖的鸡、鸭肉质鲜美,不但受全县消费者欢迎,甚至可以远销外地,有广阔的市场空间。与贫困户、村“两委”干部反复研讨后,确定了以养殖家禽为主,改良水稻为辅的产业帮扶目标,促进农户脱贫。
如今,在江高镇的帮助下,新东村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种植方面,该村与当地企业合作,开发了25亩超级水稻和优质化肥的示范基地;在养殖方面,已向贫困户发放优质鸡鸭苗15000只和饲料2万斤。此外,通过入股100万到大埔县泰安楼风情街项目,入股10万元到新东陶瓷厂,保证集体年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切实解决了村集体经济收入问题,远远超过省考核指标的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