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赵镜雄(右)询问就医居民的病情并为其量体温
18年前,赵镜雄由部队的卫生员转业到京溪村卫生所,成为当地的一名“赤脚医生”,如及时雨般为群众看病送药。
2003年,京溪村卫生所撤销,京溪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他的工作内容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不再要给当地群众看病,只是专门为辖区内的居民联系转诊医院、负责医疗报销业务。
为社区居民提供了这么多年的“临时救急”服务,大伙从没听到过赵镜雄有半句埋怨声,这也让赵镜雄这个外来的“赤脚医生”,走在社区里,到处都有熟人。
从部队到社区 “我喜欢赤脚医生这个名字”
赵镜雄,肇庆人,50来岁,头发有些许花白,但精神很好。
在京溪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记者见到了正在忙碌的赵镜雄。此时的他,正忙着为社区的一位居民办理相关的医疗报销手续。据他的同事透露,昨晚,赵镜雄已经忙了半宿了。
原来昨晚凌晨3点多,赵镜雄接到社区里一个突发急病的病人家属的电话,请他帮忙联系南方医院的病床。赵镜雄一听,二话没说,便立刻起床与医院联系协调,并以最快的速度帮忙办理了医院的入住手续。第二天一早,他又急忙赶回单位,为社区里的其他居民办理相关手续。赵镜雄说,这样的工作他已经做了18年了,早就习惯了。
1996年,赵镜雄从部队转业后来到京溪村卫生所,并成为了卫生所的负责人。当时,京溪村全村的医疗工作都由卫生所负责。作为该卫生所的负责人,又曾经是部队的卫生员,并在武警医院学过理疗与康复的知识与技能,该所的大部分医疗工作自然就落在了赵镜雄身上。
“我只有健康康复证,没有医疗资格证。当时村里村民生病了、开药方、打点滴、换药敷药,甚至按摩保健等工作全部落在我身上,这在当时是允许的。不过,遇到村民有重大疾病时,我会立刻联系正规的大医院,以免耽误救治时机。”因为没有正式的医疗资格证,赵镜雄很清楚自己的定位。他说,他的存在就是要为缺医少药的群众在燃眉之急时能提供一定的帮助。
也就是那时候起,京溪当地人开始叫他“赤脚医生”,而且一直叫到现在。赵镜雄说,他很喜欢这个名字,感觉很“接地气”。
尽管在很多人看来,赤脚医生代表着“业余”、“不专业”,但在赵镜雄与京溪街各社区的居民看来,赤脚医生更多的是代表着“懂医疗知识”,“能临场施救”,“确保小病不出社区”。
事实也是如此。记者在采访时,有位女士抱着一个哇哇大哭的孩子前来给赵镜雄看。赵镜雄接过手一会儿,孩子的哭声就渐渐停了。随后,赵镜雄问了相关的病情,为孩子测了体温:“不碍事,温度是有点高,吃点退烧药就好!”该女士感慨地说,“赵医生”在社区已经服务了两代人,十几年前,孩子的父亲生病也是找“赵医生”看病的。
后来记者才得知,原来在京溪当地,大多数居民都曾接受过赵镜雄的“临时救急”服务。
从看病到“打杂” “被误解时须摆正自己的心态”
2003年,京溪村卫生所撤销,京溪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主要承担当地居民疾病的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综合服务等工作。
赵镜雄的工作也随着转变――不再负责疾病的治疗,更多的是负责病人的转诊以及相关医疗费用的报销事务,“也就是说,如果社区居民生病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我要根据病人的病情,帮其对接联系好相关的定点医院。”
“社区老年人的高血压、糖尿病、慢性病等病,按照国家相关的法规规定,只要办理证明到相关的定点医院就诊,每月可以领100元的补贴,但是很多老人都不会写字,因此一切的办理手续都必须我来代笔。”赵镜雄说,做这些事情,自己早已得心应手,但也遇到过一些挫折和误解。
有一次,赵镜雄一次性拿了十几张就诊表格填写,结果该医院不肯为他办理,甚至说他是“医托”。“当时感觉自己的付出受到了误解,心里觉得非常委屈。”赵镜雄说,后来把情况解释清楚后,了解到他几乎每天都要到医院办理业务,医院专门给他办理了通行证,以方便他更好的为社区居民服务。
赵镜雄说:“我是外地人,又只是个‘赤脚医生’,要在这个城市扎根,就必须比其他人更努力,比其他人付出更多才行。受到委屈与误解时,也必须时刻摆正好自己的心态。”
有社区居民告诉记者,18年来,大伙从没听到过赵镜雄有半句埋怨声,即使是在受到委屈与误解的时候。也正因为如此,当地每一户有病人的家庭,看病、住院等事项都离不开赵镜雄的协调,这也让他这个外来的“赤脚医生”,走在社区里,到处都有熟人。
如今,作为京溪街实业公司派驻京溪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当地居民的医疗后勤服务的负责人,赵镜雄还要定期负责协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好送医进社区工作。京溪街实业公司党总支副书记冯月好说,老赵(赵镜雄)做事任劳任怨,社区居民凡是有事找到他,他从不推脱,总是尽心尽力做好。如今,京溪街一带的医院,如南方医院、157医院等医疗机构,他都非常熟悉。
付出总是有回报的。前年,经京溪街实业公司推荐,赵镜雄被评为京溪街年度优秀共产党员。他说,这是当地居民对他工作的最好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