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华栋,广州华颖外国语学校副主任。原本从事教育工作的他在2016年5月主动申请参加第三轮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成为一名扶贫干部。此后,陈华栋远离家庭,只身来到梅州市兴宁市永和镇林场村开始3年的驻村扶贫。他克服语言障碍、工作不熟悉等困难,入户走访、倾听民声,积极为贫困村的脱贫致富出谋献策。在他的带领下,2018年林场村32户贫困户全部脱贫,村里的危房得到改造,村民有了自己的卫生站,年轻的劳动力走上工作岗位……当地各项事业发展蒸蒸日上。
陈华栋到林场村驻村扶贫,为当地村民办了不少实事。
初到当地逐家逐户走访
“我也是从农村出来的,现在有这样的机会,我想为扶贫出一分力。作为老师,当以身作则。”3年前,原本在广州市华颖外国学校当老师的陈华栋抛下城市的安逸,毅然来到粤东偏远山区,扎根基层开展扶贫工作。
出身粤西湛江的陈华栋来到粤东异乡,首先遇到的就是言语不通的困难。加上工作内容和环境的转变,陈华栋要从头开始摸索。一有时间,他就深入村民家中,全面了解村情民意。经过摸查,他对村里的情况了如指掌,村里有多少户多少人,哪些是贫困户,他都一清二楚。
贫困户的名单、帮扶项目的开展、扶贫资金的使用等,都会引起村民的关注,陈华栋始终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在入户调查期间,有村民反映贫困户罗某某在市区拥有房产。于是,陈华栋带领驻村工作队进行贫困户精准识别,经过多方面核查,证实了群众的举报。陈华栋又开始做罗某某的工作,多次与其沟通,耐心向他解读相关政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后,罗某某承认此事,自愿放弃贫困户资格。
除了跑村联系贫困户,陈华栋还经常与当地扶贫部门和相关业务部门密切联系。在驻村工作队的努力下,林场村获得当地扶贫部门特批的15万元专项扶贫资金贷款,为贫困户发展生产种植和危房改造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倾听村民心声建卫生站
闲暇之余,陈华栋喜欢在村里走动,与村民拉拉家常。在沟通中,他发现村民十分关注村容村貌的建设,提出了关于道路硬底化、公共卫生服务、饮水用电安全等各种问题,翘首期盼帮扶单位能给予支持。陈华栋细细记录着每一项,发挥传声筒的作用,将村民的需求反映到帮扶单位。
其中,有不少村民反映“看病难”的问题。因为兴宁市永和镇林场村距离镇上有5公里,村里没有卫生站,村民平时大病跑梅州市,小病要到永和镇。陈华栋将此事挂在心头,及时反映给帮扶单位广州市天河区教育局。随后,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被列为当地重点解决帮扶项目。2017年,林场村卫生站在村民的一片叫好声中拔地而起,一个小病在家门口就能诊治,村民纷纷竖起大拇指,称赞帮扶单位着实为大家办了一件实事。
在陈华栋与驻村团队的积极推动下,村里还新建了文体广场,村民休闲娱乐有了好去处。在走访中,陈华栋发现有些贫困户家的房子已经老旧,居住在危房里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除了申请获得专项扶贫资金贷款,他还积极链接社会资源,带动广州的学校参与扶贫,学生义卖所得的资金也捐助给贫困户用于危房改造。如今,13户危房均已完成改造,村民们住上了安全舒适的房子。
扶贫扶志助劳动力就业
陈华栋深知,扶贫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帮扶,更需要“造血”,让贫困户积极投入生产建设。“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陈华栋常鼓励有年轻劳动力的贫困户尝试外出就业。他通过精准识别、因户施策,设计符合贫困户外出务工发展的“远近帮扶”措施。对有年轻劳动力的贫困户,家庭负担没那么重的,陈华栋鼓励其到珠三角等地务工。
如20岁的张国安一直在家待业,其父母尚能自力更生发展生产。陈华栋多次入户走访,鼓励张国安去城市里发展,并为其外出务工申请劳务补贴,解决其后顾之忧。经过大家的努力,张国安被引荐到一家企业就业,现在月薪3000多元,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又为家庭增收。
对年长不能出远门工作的贫困户,陈华栋则发动他们在当地就近就业或自主发展生产建设,兼顾家庭老幼。年近60岁的蓝钦华,因家有老母亲需要照顾,要外出闯荡比较困难。陈华栋牵头帮助其在兴宁市人民医院谋得护工一职,方便其照顾家人。最近,一位从贫困户家庭走出的大学生也在广州找到了工作,陈华栋对此颇为欣慰。如今,林场村16户有劳动力贫困户里有15户16人外出务工就业,稳定长效的收入让他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
大力发展产业增加村集体收入
除了村容环境的改变、基础设施的完善,林场村的另一大变化就是村里有了自己的产业,村集体收入大大增加。陈华栋根据林场村已有的资源,与当地各级部门密切配合,发展了百香果实验基地种植、出租村集体厂房和光伏发电三个村集体产业。“去年底百香果已经开始产果了,以后会越来越好。”陈华栋高兴地说。通过产业帮扶,不仅村里每年可增加10万元收益,还能解决劳动力和贫困户的就业问题。
时光飞逝,转眼3年过去了,陈华栋兢兢业业的工作让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8年底,林场村32户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村民的生活水平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3年间,陈华栋与家人聚少离多,在其准备扶贫时,妻子已怀二胎,如今孩子已两岁有余。“家人给了我很大的支持,妻子原来在医院工作,收入不错。为了照顾家庭她辞了职,现在孩子大了又找了个工作。”陈华栋说,单位和家庭的支持让他没有后顾之忧,更加安心地开展扶贫工作。
今年4月,陈华栋完成扶贫工作交接返回广州,但他依然对林场村念念不忘。此后,他还多次返回当地,带领新来的干部熟悉情况,也看望当地的乡亲。“初去时与当地人说话都是一知半解,现在都能听懂了。”陈华栋笑说,如今这里已经成了他的第二故乡,走在村里总有村民热情地和他打招呼,他熟悉这里的一砖一土,那是他曾洒下热汗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