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精准扶贫,你是怎样理解的?于驻村扶贫队长陈敬区而言,精准扶贫是帮弱者申请五保、低保,落实兜底政策;是开展就业培训,鼓励年轻力壮者大胆闯世界;是因地制宜发展产业,为中年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自2016年5月到连州大路边镇荒塘村扶贫以来,陈敬区成了一个吃住在乡村、忙碌在田间的劳动者。
在连州驻村期间,陈敬区走家串户,扎扎实实地开展扶贫工作。
到任后走家串户探实情
骑摩托穿行几十公里的盘山公路,走村访户和老乡谈心、探索扶贫项目、整理贫困户家庭材料……这是扶贫干部陈敬区在连州大路边镇荒塘村忙碌的一日。36岁的他,是荔湾区桥中街党政办的一名工作人员,执笔书写是所长;是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专业研究生,也做过技术人员。驻村2年,陈敬区更接地气了,皮肤黝黑、外表朴实。“天天要开摩托车,上山下山,想不黑都难。”最初被选中扶贫时,陈敬区也有过一番思想斗争。彼时他正新婚,双方父母又在老家。出于家庭原因,家人最初反对他离开广州。
作为单位为数不多的适龄人选,陈敬区以确保每周回家一趟照看亲人的承诺,最终说服家人同意,服从组织安排,来到连州大路边镇荒塘村扶贫。村子离镇20多公里,共计825户3000名村民,有贫困户71户149人。
走家串户探实情是陈敬区驻村扶贫要做的第一件大事。入户摸查时,对贫困户的家庭成员基本信息、家庭收入来源组成、家庭成员身体健康状况、疾病史等情况都要逐一问清,以便制定合理的帮扶计划。所做工作,如“查户口”一般仔细。
随着工作的推进,陈敬区发现,贫困户贫穷,有的是因为生病,有的本身是五保户,收入来源少,也有因劳动能力丧失而致贫。“有的贫困户,穷到家中连一张像样的凳子都没有,看着让人心酸。有的小孩是用土方法接生的,没有出生证,到了入学年龄都没上户口。”
驻村扶贫过了三道难关
帮贫困户脱贫,重要的是“授人以渔”,帮助他们长久脱贫。在这个过程中,陈敬区首先要过三道难关:交通关、语言关、思想关。荒塘村本地讲“星子话”,这是一种更接近湖南话的方言。初到当地,陈敬区完全听不懂村民的话。为破解语言难关,他入户和扶贫对象交流时,往往要先向村干部、隔壁家村民请求帮助。
荒塘村地处粤湘交界处,村委离两省界碑仅一公里左右。当地又属山区地带,村镇之间以盘山公路连接,交通十分不便。不会驾驶摩托车的陈敬区,主动学习成为一名“摩托仔”,他花了一个多星期学会骑女装摩托车。“冬天最低气温只有两三摄氏度,户外寒风刺骨;夏天雨水多,要穿着雨衣开摩托车进村。”陈敬区说,雨雾天气时,在山路上骑摩托车相当危险。天气恶劣时,往往要小心慢行,花上一个半小时才能进村。
去年8月31日,为避让山路上一辆压线行驶的大货车,驾驶摩托车的陈敬区摔倒在地,造成左手小拇指末端骨折。当时,他正赶往镇里送扶贫审批表。扶贫工作紧张,受伤后他休息两个星期便又返回工作岗位。实际上,医生曾建议他至少要休息一个月。
因户制宜助力精准脱贫
扶贫要精准,帮扶要因户制宜。对符合低保、五保条件的,陈敬区帮忙申请政策照顾,将兜底保障政策全覆盖。村民们不懂政策,他就到当地民政部门询问需要什么材料,再帮他们逐样复印并提交,同时也紧跟查漏补缺。扶贫期间,陈敬区持续半年帮助三户村民办理了小孩的户口。这当中,有的父母没有办结婚证,小孩又没有出生证,陈敬区还自己出钱请司法鉴定所工作人员上门采集血样,帮他们做亲子鉴定。
对年轻思路灵活的,开展就业培训,鼓励他们到珠三角地区就业务工;对中年更擅长务农的家庭,则发放化肥种子,鼓励多发展生产……根据劳动能力的不同,陈敬区鼓励他们各取所长脱贫。结合村内自然环境情况,陈敬区带领村民在村内发展光伏产业,帮助36户有劳动能力农户脱贫。据陈敬区介绍,该光伏发电站约400平方米,有效期为20~25年,资金来源为专项扶贫资金,于今年6月建成,7月正式发电。该光伏发电站每年可发电4万多度,按照每度电0.98元计算,这36户村民差不多每年共计能增加4万元收入,每人可分得400元。考虑到当地有不少农田未充分利用,陈敬区还联合其他扶贫单位发展生态农业项目,招聘本地村民到此务工,种植番茄、连州菜心等。
享受历练成综合型人才
从连州到广州,约300多公里,行程7小时。从2016年到2018年,两年光阴,陈敬区已为人父。不想错过孩子成长,更不想让妻子忧虑,每逢周末,陈敬区都会乘大巴从连州赶回广州,陪伴家人。“上周回家小孩儿行动还没有那么灵活,这周回来发现他已经会翻身了。”扶贫工作,有辛苦,也有宽慰。村容村貌变美了,破损的村集体自来水管修复了,脱贫的村民越来越多……这些都让陈敬区很有幸福感。乡亲们的一句句真诚感谢,更鼓励陈敬区前行。
按照原工作计划,陈敬区将于明年结束扶贫工作。截至目前,71户帮扶的贫困户中,已有63户村民脱贫。对接下来的脱贫工作,陈敬区充满干劲。暂未脱贫的这8户中,有1户已申请低保,有7户主要是因危房等原因致贫。陈敬区介绍,目前已和当地国土部门进行沟通,成功为贫困户申请危房改造指标,将新房建起来。其中,有4户已经在改建危房,有3户则即将建设新房。
两年扶贫经历,晒黑了皮肤,受过伤,对家人有亏欠,但也收获了成长。对这段短暂的岁月,陈敬区将其视为人生宝贵的财富。“说起来挺惭愧的,因为工作原因,小孩出生时也只陪了妻子一个星期。那时候,有对扶贫家庭进行住址定位的任务要求,且需要在一个星期内完成,所以就匆匆离开了。不过,这份工作让我收获良多,我原先是一个只懂某一方面知识的学生。扶贫后,学会了和老乡们沟通,学会了做项目,了解了国家政策,还听懂了这里的方言……”陈敬区笑言,扶贫工作,让自己从专业人才成长为一名综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