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之歌
1990年,当时是厦门大学科仪系大三学生的周振通过实验室参观,第一次接触到质谱仪器,知道了它的高科技、高售价。从那时起,他的心里便埋下了“做中国人的质谱仪器”梦想的种子……
2004年,周振放弃优厚待遇毅然回国创业。在广州,他带领团队艰苦创业,开发了全球首个“PM2.5在线源解析质谱系统”,助力国家打赢“蓝天保卫战”;为核工业和国防单位定制开发专用仪器;开发“大气污染防控综合服务管控体系”,服务于全国200多个城市。
放弃国外优厚待遇 毅然回国创业
“当我说要去做质谱仪器的时候,没有人认为我们能做出来。”回忆起16年来的创业之路,站在质谱仪器博物馆里,全国劳动模范、广州禾信仪器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振这样说。
长期以来,我国商品质谱仪器几乎完全依赖进口,是一项典型的“卡脖子”工程技术。2004年,周振结束了8年的海外生活,放弃国外优厚待遇,举家回国,在广州创办了国内第一家质谱分析仪器制造企业。
“20年前,一台质谱仪器的价格为100多万元,一个普通的教授可能要耗费几十年的工资才能买一台质谱仪器。”回到国内的周振,拿着手里仅有的100万元经费,带着4个研究生,以巨大的勇气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个相当“疯狂”且“冒险”的决定。而当时周振的底气源自两个方面,一是他掌握了核心技术,二是他自己和团队研发人员都不要工资。“其实很多工作的人员费用是很高的。那时候,我已经跟大家都说好了,做这个事情必定要先奉献5年甚至10年,这样一来我们就只剩下硬件的成本了。”
即使解决了人员成本的问题,创业之路仍然不容易。在昂贵的质谱仪器面前,100万元的创业启动资金并不能维持很久,很快公司的账目上就只剩下3万元。周振跟两个创始人只好把自己的房子、车子都卖掉。
所幸,后来,在广东省科技项目的支持下,周振带着团队建立起我国第一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飞行时间质谱仪器生产线,填补国家空白,并且创下了国产高端科学仪器出口西方发达国家的先例,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飞行时间质谱核心技术的国家之一。“我们花费了几千万元,把样机一直到产品化生产线全部都建立起来了,这在外面看起来是不可思议的。”
“使命感”让他在创业道路上矢志不移
“做中国人的质谱仪器”是一条听上去就很艰难的路,用周振自己的话说,支撑他一直走下去的信念,一是“一种使命感”——想为国家突破这项“卡脖子”工程技术,二是“有机会”——掌握了核心技术。
经过16年艰苦的创业,周振的团队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开发全球首个“PM2.5在线源解析质谱系统”,助力国家打赢“蓝天保卫战”;为核工业和国防单位定制开发专用仪器,打破国外长期封锁;开发“大气污染防控综合服务管控体系”,服务于全国200多个城市以及近年来几乎所有的国家级重大活动、赛事的空气质量保障。同时,他所创办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销售收入持续增长至两亿元大关,具备了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产品创国产高端科学仪器出口西方发达国家的先例,连续入选国家“十一五”“十二五”重大科技成就展。2017年,公司自主研发的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作为历史上唯一一台大型高端国产科学仪器随雪龙号征战南北极科考。
周振的创业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他表示,广州经济发达,对创新创业有很好的支持政策。“广州的这种支持是整体的,包括了人才政策、项目支持、场地支持。我们的场地3年免租,当我们企业发展到产值上亿元的时候,政府又提供了新的土地。”
筹建“粤港澳大湾区高端科学仪器创新中心”
对于获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周振说,一方面感觉自己做得还远远不够,另一方面,作为海外归来的创新创业代表,他也要宣传好劳模精神。
办企业、做产品都不是周振的终极目标,他还想推动质谱仪器整个行业的发展。作为国内第一家质谱分析仪器制造企业的创始人,周振一直都在鼓励后辈,无偿分享企业创办过程中的心得。“我们每年都开质谱仪器研发制造年会,我会做几个小时的分享。最基础、最本质的东西,我都愿意告诉大家。”
周振还积极筹建“粤港澳大湾区高端科学仪器创新中心”,志在推动中国尖端科学仪器行业的跨越式发展,助力保障国家在质谱领域技术和产品这一重大关键领域的自主可控。
周振带领团队依托中科院广州地化所、上海大学和暨南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为国家系统培养了100多名本土质谱技术高水平创新人才,通过“政产学研用金”相结合的创新发展路径,建起了国内顶尖的质谱技术创新团队,为中国质谱仪器行业的发展贡献了极为宝贵的资源。“我国质谱仪器的全国市场约为300亿元,如果按人均100万元产值,也需要两三万人。质谱领域在未来10年需要改变培养模式,需要建立专门的质谱仪器研究院。这也需要粤港澳大湾区共同努力以及政府、学校、企业共同努力,一起把这些人才培养出来。”周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