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广州库 > 典型人物

广州市再生宝玻璃回收处理有限公司技术骨干麦锦昌

2021-06-30 15:57:31 来源:白云区融媒体中心

  年近六旬的麦锦昌,从事再生资源行业已有20多年,现任区供销联社下属广州市再生宝玻璃回收处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再生宝公司”)鸦岗玻璃场技术主管。工人出身的麦锦昌,二十年如一日苦研技术,倾注毕生精力,研发了一条业界公认的,实用性强、清洗效果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的废玻璃回收分选水洗生产线,每日可处理150吨废玻璃,比传统工艺提高了20多倍,为广州市废玻璃回收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创业梦

  萌发机械化生产种子

  麦锦昌曾是某重型机器厂汽车维修的技术能手,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了玻璃厂,从此与再生资源结下了不解之缘。1994年,他与人合办了“顺兴废品回收站”。

  麦锦昌发现,废玻璃有鲜明的不用则废之二重性,即回收后能多次重复利用,填埋后难于降解,回收成本高等。“大量废玻璃被当成垃圾填埋,既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又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给城市垃圾处理带来了巨大压力。”

  由于受传统生产工艺的制约,废玻璃的回收处理效率一直非常低。此前,国内废玻璃回收处理行业上仍停留在最原始的人工破碎、人工清洗等传统的生产方式上,不但工人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恶劣,而且生产效率非常低下。

  麦锦昌意识到,单靠传统生产工艺每天处理7吨已是极限,暗自决定潜心钻研废玻璃回收处理业务,提高废玻璃回收利用率,将其转化为有用的资源。作为工会会员,麦锦昌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发明,减小职工兄弟的劳动强度。

  2003年10月,一直深藏于心的创业梦愈发强烈,麦锦昌毅然选择了废玻璃回收处理行业,一颗用机械化生产改变落后生产方式的希望种子,在他心田萌发。

  求突破

  研发机械化生产工艺

  为求突破,无数次草图构思,无数次出样装配测试,麦锦昌投入到技改一线,对生产设备进行调试改良,车间每个角落都留下了他的身影,每个操作关键部位都有他的印记。

  遇到机械破碎问题,麦锦昌刻苦钻研,成功研发甩锤式破碎机。为迎合厂商对原材料的要求,他又成功研发更简易实用的轴压式破碎机。遇到降噪除尘除杂、去胶头等问题,他率领技术员巧用喷淋洒水降尘、隔音棉降噪。在他的努力下,一项项技术取得了突破。

  经过上百次试验、技改,麦锦昌终于研制出了一套集“入料漏斗、输送带、圆筒铁筛、污水池”于一体、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的废玻璃回收分选水洗生产线,大大提高生产效率。机器对分类后的玻璃进行破碎、清洗,流水线上的工人进行三道精细分拣工序,将金属盖、塑料盖、建筑玻璃等杂质彻底分离出去。经过加工后的碎玻璃产品,最终提供给玻璃瓶制造企业作为熔制玻璃制品的原料。

  看着一车车的废玻璃经过处理后,变废为宝,头发有些发白的麦锦昌露出了会心的笑容。虽然车间气味并不好闻,还伴着嘈杂的机器轰鸣声,但麦锦昌依然每天带着学徒穿梭其间,严格控制每道工序、每个装配环节。

  麦锦昌说:“这套自主研发的废玻璃分选水洗处理设备,日产能达150吨,比传统生产工艺提高了20多倍,但还需人工将杂物挑出,我希望对这项技术进行改良,让它更加成熟。”

  成试点

  实现废玻璃循环利用

  目前,麦锦昌研发的湿洗系统在再生宝公司已成功实现流水作业,可处理高白料、普白料、茶料、绿料等多个品种的废玻璃,年设计回收处理量达8万吨,其先进实用的生产工艺在国内行业优势突显,产品质量受到了国内各大厂家的广泛赞誉。

  据统计,广州市年产废玻璃约60万吨,目前废玻璃回收处理量约占15万吨。作为广州市废玻璃回收处理项目的试点单位的再生宝公司,每年回收处理量约占全市的1/3。

  区供销联社工会相关负责人对于麦锦昌竖起大拇指:“麦锦昌是我们再生资源行业的佼佼者,十年如一日坚持,能做到他这样的人不多。虽然是一线工人,却在平凡的岗位做着不平凡的事情。他的这套技术为广州市废玻璃回收利用提供了设备技术的支撑,为广州市破解垃圾围城作出了重要贡献。”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