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广州库 > 番禺区库 > 新闻报道

番禺的“土地公”

2022-04-24 11:32:44 来源:番禺日报

番禺的“土地公”

据文史记载,番禺人在公众地方建土地神庙、神龛的习俗源自宋代南迁移民,沿习至今约

有八百年。不论贫富不分贵贱,均在门前低处庄重设置“土地公”的神位,神号全称为“门口

地土福德正神”。常例是每天傍晚焚香,逢年过节或家有大事则加烧纸钱,备果品酒肉祭

祀。

自南宋始,中原人为避战乱而不断南迁入粤,“入编”神祇之列的“土地公”也随人流翻山淌水

来到番禺“定居”。在番禺,最先“接收”中原人的地区是番禺北部的钟落谭、人和、江高

(1953年后划入广州郊区)等乡村,最早的土地庙建于哪村哪寨已无从查考,而每座村庄

每个墟镇均建有土地庙,或设置土地公的石碑木牌或加上泥塑像,木刻画像的神龛之类的

供奉场所则是历代相传的景像。

在禺北民众的心目中,土地公是一位至灵至性,最“接近、体恤、关怀”黎庶的神明。于是除

日常在家门口设置土地神位敬拜外,逢年过节,大人常会带着小孩到村里的土地庙,摆上

果品焚香许愿,祈求人畜平安五谷丰登。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土地公福德正神诞日,人们便

隆重举行祭祀活动,大的乡村多有舞狮舞龙,选童男童女化装成神话人物,骑上白马在旗

幡锣鼓簇拥下,村过村乡过乡的巡游,外省普称“庙会”,我们广东则多谓“出会”。

在当地曾流传一段顺口溜:“要想年景好,晚睡起床早;做咩(什么)收益大,土地梦中

告。“据说此顺口溜,出自一个山穷水尽的贫民梦中得土地公指引积德获福勤劳致富的故

事。

禺南地区历来罕有土地庙。对土地神信仰和崇拜多体现在家家户户的门前均设置土地公的

神位,和农历七月十四日的“孟难节”(俗称鬼节)“全民公祭”。这节日的“高潮”当是晚饭后

的“打土地”活动。这“打土地”并非憎恨的打,而是孩子们向土地公讨食物齐齐玩的代名词。

因为传统习俗认为,土地公是管理冥界治安的神,保护着人们家宅和人畜的安全,辛苦

了,借七月十四日“鬼节”向他送礼致谢。慈祥仁厚的土地公舍不得独享,要分给阴间的饿鬼

和阳间的孩子,于是人们便于晚饭后将白天准备好的香烛、纸钱、果品等摆放在门口,焚

香拜祭毕,即把果品食物和零碎实用钱币派给前来“代土地公”领取物品的孩子。孩童们则争

先恐后的伸手要,场面似是混乱,实为好玩,故这个“打”字实质是个“玩”字。据说,“打土

地”时,哪家给予孩子多些物品,积的福也多些,得到物品多些的孩子也更快高长大。

笔者还记得儿时曾跟哥们唱过一首欢乐的童谣:“土地公,裤穿窿(洞),有嘢食,要分中

(分平),个个都有份,无人手空空!”用现今文学形容它,可谓之为《打土地进行曲》。

(莫兆棠)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