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重要突破口,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我国在区块链领域拥有良好基础,要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积极推进区块链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本期《理论周刊》邀请了来自学界、业界的五名专家学者,共同讨论区块链的发展前景与应用,以及广州发展区块链技术的机遇与挑战。
“比特币”后的区块链技术,拥有更广泛的应用前景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比特币”作为区块链最早的应用与探索具有何种“启蒙”意义?
黄翰:区块链源于“比特币”,2008年11月中本聪提出了“比特币”这种点对点的电子货币系统,除了区块链技术,他还提到了支撑这种系统所需要的点对点网络技术、加密技术、时间戳技术等。2009年1月,中本聪创建了比特币世界的第一个区块“创世区块”,新版本的比特币系统将它设定为0号区块,而旧版本的比特币系统将它设定为1号区块,并且与0号区块相连形成了“链”。这是对区块链技术最早的应用。
吴秋萍:比特币是自互联网诞生以来里程碑式的科技金融创新。当然,不少人是通过“比特币”了解到“区块链”这一技术,但实际上,比特币不等于区块链。区块链本质上是一种信任机制,通过去中心化的记账方式,建立机器信任,重新构造了现代社会的信任机制,而这也是区块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涵。而区块链就是比特币的账本,比特币任何时刻产生的所有权及交易记录,都被记录在区块链账本中。
梁德思:可以说,比特币是目前区块链技术最成功的尝试之一。区块链并不是一门全新的独立的技术,而是多门技术的集合体,包括非对称加密、点对点传输、哈希技术、脚本系统等,而比特币巧妙地将区块链这几门技术糅合在一起,并利用去中心化、建立信任等特征,解决了电子现金的“双花”难题(在数字化货币系统中,由于数据的可复制性,使得系统可能存在同一笔数字资产因不当操作被重复使用的情况,这也称之为“双花”)。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区块链是继互联网之后新一轮的革命性技术,区块链最理想的应用场景在哪里?它能够为实体经济服务、产业技术带来哪些改变和发展呢?
任豪:区块链被誉为互联网2.0,具有公开透明、不可伪造、不可篡改等特征,实现信息互联网走向价值互联网。作为一种融合创新性技术,区块链既可以记录包括数字货币在内的各种形式的数字资产,也可以基于智能合约来完成复杂的价值交易逻辑,从而产生新的应用理念和商业模式。因此,区块链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区块链技术应用已延伸到数字金融、物联网、智能制造、供应链管理、数字资产交易等多个领域。未来,区块链的主要发展方向在于,区块链与实体经济相结合,与经济社会相融合。
黄翰:具体来看,区块链将分布式数据处理技术以及安全隐私保护技术融为一体,非常适合处理规模大、分散性强、敏感性高的数据。区块链最理想的应用场景在信用、教育等。以保险业为例,利用区块链的技术,搭建一个保险行业的信息共享链平台,可有效促进用户信息在各个保险公司之间流通,降低保险公司对投保人进行核保耗费的人力物力,降低骗保、欺诈的风险性,提高相互保险这一共担型保险业务的核保及执行效率,促进保险公司业务发展。
再以教育大数据为例,引入区块链技术,可开展学习者优质学习内容推荐、教学质量监测与分析、教育精准扶贫、学习者能力评估等方面的研究。同时,区块链可以实现保护私隐的大数据分享,未来将有利于建立一个学习者的终身教育数据库,为国家级学分银行提供很好的技术支撑。
蒋海:“区块链+产业金融”的潜力巨大。利用区块链构建全新的数字信任基础设施,使得金融能可信地渗透到产业的毛细血管,让产业的中小微企业能够更低成本地享受到金融服务。比如,“区块链+供应链金融”应用的探索与实践,传统供应链金融业务中融资环节和贸易环节脱节的问题,在建立区块链之后,可将区块链分布式存储、不可篡改、智能合约等特性充分利用起来,保证供应链信息的安全性,大幅缩减融资成本。此外,还能为中小企业、金融机构提供全方位的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比如,可在预付账款融资、保兑仓、存货质押、保理、多级拆转融、信托等领域落地应用。
“5G+区块链技术”将会带来颠覆性的改变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区块链为什么是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与国外相比,国内对其关注点有哪些不同?
黄翰:区块链从诞生之日起就与两大技术密不可分,它们是信息安全与算法。数字区块的产生是基于信息安全中的加密技术,而区块之间是通过随机哈希的方式进行链接的。哈希是一种经典的时空置换算法技术。无论是信息安全还是算法,中国科技界在这两个领域的技术水平都是世界领先的,这是区块链技术自主创新的良好基础。国内的技术主要关注应用场景,而国外的技术更多的是关注链的安全性;类似于之前移动互联网发展的趋势,国内的应用技术百花齐放,而国外的技术较多关注安全性而相对拘谨。从全球看,中国将领跑区块链的应用创新。
梁德思:国内外对待区块链技术的关注点方面,我国政府层面更多关注区块链底层技术服务与实体经济的结合,区块链必须要赋能实体经济,落地到真实的需求场景,探索“区块链+”在民生领域的运用,为民众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国外更加强调区块链应用的合规性,具体的应用更多的是以市场自发为主。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随着5G时代的到来,区块链能和5G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
黄翰:5G时代的到来,无疑将对区块链进行扩容(物联网的加盟)与提速(共享账本的更新效率),推动更多数据上链,让交易更加多样化、效率更高。而区块链技术则可以补足5G这一通信技术在隐私、安全、信任等方面的短板。两大技术将互相促进,发挥各自优势,推动一系列新应用出现。5G与区块链可以和智能制造的全过程进行结合,以产品-服务坐标、企业坐标和价值链坐标为基础,从交易、生产溯源到物流跟踪,创造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应用体系,及时反馈生产优化,助推用户使用大数据,加快智能制造的步伐。可以说,中国正在无限接近以云计算、物联网、5G、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蒋海:5G将带来全新的物联网世界。物联网的分布式认证和接入,物联网价值数据的分布式共享和交易,这些是区块链和5G碰撞出火花的典型需求。业内普遍认为,通过物联网传感器替代人工操作,可以确保区块链上链过程中数据的真实性。但是当前网络环境承载量不足,安全性较低,是制约物联网与区块链融合的主要原因。而5G技术的成熟,则有望解决这一难题。5G推动了物联网的发展,物联网将推动区块链在溯源领域落地。与此同时,区块链又能为5G和物联网提供信息安全保障。三者构成一个稳固的良性循环。
吴秋萍:5G技术的诞生,将进一步推进大数据时代的发展。信息爆炸的同时,网络安全将再次出现在人们眼前,更加得到世人的重视。随着5G时代的到来,可以预测在不久的将来,区块链技术结合5G等高速通信技术和安全技术,将对大数据、互联网金融、物联网等领域产生颠覆性影响。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广州在发展区块链技术中有哪些优势?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地方又在哪?
任豪:当前,广州积极推动落地一批极具示范性的区块链技术创新应用,黄埔区率先在智慧城市、税务、政策兑现等领域引入区块链技术,借助区块链解决改革中的问题。毫无疑问,区块链技术赋能实体经济,与广州雄厚的工业、农业和制造业基础相结合,将有力加快广州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创新未来数字经济的新模式和新业态。
下一步,广州应将区块链技术细分到行业,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在融入智慧城市建设等方面开展区块链应用示范,发挥出广州在国内区块链产业的龙头示范作用,并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在科研层面,广州需要进一步加强区块链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支撑能力,并通过联盟标准、地方标准、国家标准,全面提升区块链的标准化程度,从而为区块链实现自主创新和产业变革,提供自主可信的底层技术架构和基础网络设施。此外,要意识到区块链是一种分布式、去中心化的网络数据系统,需要多方共同参与,建立一个共识性的可信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