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溪河和巴江河分别从白云区的北部和西北部注入白云区,成为珠江水系,从西北向西南流经白云区的广花平原,使这里河涌纵横,水网交织,既得灌溉之利,也得舟楫之便。人们逐水而居、逐水而乐,赛龙舟,就是区内一项历史悠久的民间活动。
沿流溪河流域,从人和地区开始,经江高、石井、金沙等都流行划龙舟的习惯。
传统龙舟活动都是在每年端午节前后举行。这是为纪念屈原流传下来的习俗,实际上也是这段时间刚好是较为农闲,水稻抽穗扬花,很快又要进入农忙时节。在农闲的间隙,举行祭祀活动,也是利用扒龙舟加强亲戚的走动,大家开开心心比试高低,大众同乐,经欢乐一番之后,全身心投入到夏收夏种。
一直以来龙舟都是用“坤甸”等优质木材造成。“坤甸”实质上是印尼的一个城市名字,因这种红木出产于那里,人们便用城市名字代替了木材的本名。传统龙长有10丈,配有80个舱位以上,连指挥、锣鼓手、舵手等在内,每船可容纳100人左右。在比赛中,几条传统龙在河面上,个个健儿挥动手中的桨,呼喊声震耳欲聋,龙舟就如离弦的箭,排山倒海,一往无前,那种壮观的场面真够激动人心。故而流溪河的龙舟景吸引四乡民众,连港澳、侨的乡亲也赶回来趁热闹。
近年为了适应比赛,传统龙已再不用“坤甸”木造了,都改为用杉木。杉木轻,浮于水面,扒起来更快,真像一条白色的巨龙在水面上腾飞,蔚为壮观。
为着跟上时代步伐,外出参加国际比赛,沿流溪河的村庄增加了标准龙舟。计划人和、高增、鸦岗、庆丰、桥东等地方添置了标准龙。人和和高增更是由企业家赞助,成立了专业队伍,每年除了参加本地赛事外,会到国内国外参加赛事,每次都会载誉而归,成为了人和地区体育项目的一块响当当的名片。
历史上,流溪河沿岸的高增、鸦湖、蚌湖、石马、龙湖、鸦岗以及西海的豫修、神山、歧山、大陵等村都有龙船和龙舟景,而且都将日期固定下来,相互按期派船前往祝贺和参加比赛。在有龙舟的地区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初一龙舟起,初二龙舟忌,初三初四龙舟扒出市。”就是从初一开始,初二停止活动一天,初三初四迎来高峰,到外地趁景探亲,如今是一直过了十五之后才偃旗息鼓。之后将龙舟藏进河涌底部不让其浮出水面,以待来年。藏龙船实际上起到保护作用,在水下缺少氧气利于木板不会腐化。乡间中有一种讲法,说不把龙舟收藏好,龙舟在水面接受日月精华,龙船就会变成真龙,来年再扒时就无法驾驭。这只能是一种传说。
从四月底的“操船”,一直到藏船,所有项目都是由男性操办,女性是绝不能参加。建国后移风移俗,出现了女子龙舟队,流溪河上的龙舟也活跃着妇女的身影。
龙舟节是万民参加的事,不光是参与扒龙舟,更是积极捐款支持活动。每到端午节前村中事业有成的,海外侨胞、港澳同胞都会捐出活动款项作活动经费,哪怕是经济不那么富裕的也要表示一点心意。除了捐钱,有些是送烧猪、送饮料、送鞭炮。故而乡间流传说:扒龙舟,不愁缺钱。
吃龙船饭也是流溪河流域一带的特色。每到本村的龙船要开扒了,在端午节一天,都会大排筵席。除了参加比赛的健儿,饱餐一顿,其他人都可以吃龙船饭,甚而路过的只要喜欢都可以加入。村民们认为能吸引到外人,说明本村的影响力大,得到大家的捧场,故而特别热情。对掌厨的师傅来说是一大难题,因此引伸了一个民间的歇后语——吃龙船饭人数,无准。
当龙船鼓响起,人们就会扶老携幼,来到河边看赛龙舟,传说在端午节洗过龙船水,小孩就会无病无痛快高长大。
扒龙舟在流溪河一带有四五百年历史,300多年前蚌湖和鸦岗关于赛龙船的友谊故事,一直演绎至今。300多年前,蚌湖与鸦岗各派两条龙船到南海趁景,傍晚返回的路上遇着狂风暴雨,鸦岗村民协助蚌湖龙舟安全到达鸦岗,回家取上干净的衣服给给蚌湖的乡亲穿上,并为他们奉上热腾腾的饭菜,待翌日雨过天青才送蚌湖乡亲启程踏上归途。
到了乙卯年,西江大水,整个鸦岗在一片汪洋之中,整村人聚集在低矮的山头上。蚌湖乡亲知道后,马上筹集衣物,粮食等救急用品,派船送到鸦岗的乡亲手中。以龙船结友谊,相互帮助成佳话。几百年来,两个地区的友好往来,相互支持,携手合作从未间断。
龙舟活动在流溪河面上,已超越了纯粹的纪念活动,成为了优良传统的承传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