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广州库 > 文艺作品

龙腾虎跃看醒狮

2021-06-23 12:52:20 来源:白云区融媒体中心

      醒狮,有南狮和北狮之分。广东醒狮属于南狮,是地道的广东民间舞。据记载,广东醒狮是由唐代宫廷狮子舞脱胎而来,五代十国之后,随着中原移民的南迁传入岭南地区。    大约在明代的时候,发展成熟的醒狮就已经在广东出现。广东醒狮现流传于广东、广西及东南亚各国华侨中间。

  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狮子是一种有灵性的瑞兽,深宫大院门口,常常可以见到石狮子的影子。因为这种文化认同,醒狮被广东人认为是驱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节庆,或有重大活动,必有醒狮助兴。广东醒狮现在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目前,白云区各村社基本保留有各自的醒狮队,究竟有多少个醒狮队没有具体的确切数字,按照民间的笼统说法是——凡有祠堂,必有醒狮。

  白云区醒狮的传承何以具有如此强盛的生命力,这跟白云大地扎实的醒狮文化有关。白云区还保留着众多的宗祠,这些宗祠是本地居民割舍不断的文化之根。逢年过节,必定祭奠祖先,舞狮欢庆。特别是到了春节,还有穿街过巷舞狮祈祷吉祥的传统,每到春节,白云大地,狮鼓声声,到处都可以看到醒狮的影子。此外,练习醒狮有益身体健康,很多家长鼓励自己的孩子参加村里的醒狮队,就是为了让孩子锻炼身体,谁家的孩子能被选为醒狮队员,更是一种荣耀。各方各面的原因,促成了白云醒狮的传承生生不息,人材辈出。

  醒狮是一种融武术、舞蹈、音乐等为一体的文化活动。旧时表演时,随着锣鼓敲响,舞狮人会先打一阵南拳,行业内称这为“开桩”,然后由两人扮演一头狮子耍舞,另一人头戴笑面“大头佛”,手执大葵扇引狮登场(现在很多醒狮已经省略了大头佛)。舞狮人动作多以南拳马步为主,狮子动作有“睁眼”、“洗须”、“舔身”、“抖毛”等。主要套路有“采青”、“高台饮水”、“狮子吐球”、“踩梅花桩”等。其中“采青”是醒狮的精髓,具戏剧性和故事性。舞狮人通过在地面或桩阵上腾、挪、闪、扑、回旋、飞跃等高难度动作演绎狮子喜、怒、哀、乐、动、静、惊、疑八态,表现狮子的威猛与刚劲。

  醒狮的传承也是与时俱进,在保留传统的精髓基础上,结合现代生活实际,将舞狮的某些套路加以改进,使之更加适合年轻人。因此,古老的白云醒狮,在现代化的今天,依然是一种年轻的民间群众文化。

  钟落潭镇梅田素来有舞狮的传统,由于当地是农业经济,因此大年初一到清明这段时间属于农闲,村里的醒狮队会外出进行醒狮表演以及传授狮艺。一直到清明前夕,在农忙时节到来的时候,这些外出舞狮的村民会自动回来参加耕种。梅田人独创的“醒狮戏蟹”在广州的醒狮套路之中独具特色。醒狮戏蟹是狮子采青的套路之一,据说是梅田人董沛牛首创。所谓采青是舞狮的一个固定环节,依照民间的规矩,狮子采青时必须表演的各种动作越高难,得到的红包会越丰厚。

  按照梅田人的传说,董沛牛独创的醒狮戏蟹灵感来自旧时横行于田野的青蟹。旧时青蟹不但咬断禾苗、蔬菜,而且挖穿用来防水的田基,给农民带来极大的损害。董沛牛创制醒狮戏蟹舞狮套路主要表现狮子来惩治害人的青蟹这一过程,既增强舞狮的气氛,又通过惩治横行害人的青蟹而大快人心。董沛牛师傅逝世后,他的第二、三代的弟子不断创新,发扬醒狮戏蟹的艺术。据介绍,醒狮戏蟹表演时,醒狮主要以大都以南拳醒狮步法形式,其中,舞狮头一人,捧狮尾一人,再加上引路大头佛一人,配以雄壮、威武的锣、鼓、钹声,令人振奋。现在村里学习醒狮戏蟹的年轻人有10多人,每年的正月,梅田村都要演出醒狮戏蟹。现在醒狮戏蟹已经开始申报区一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