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津”古话
陈 藻
沙湾镇境内的渡头北海水道,是珠江下游的支流,它流经南山峡,孕育出一个南国水
乡龙津古村。她,宛如一颗明珠,折射农耕文明时代的光彩。
这里,有山的秀色、水的灵气,哺育了名垂百代的先贤。这里擂响的龙船鼓声,拨动
了沙湾广东音乐大师何柳堂先生的心弦,激发他创作出不朽名曲《赛龙夺锦》。这里又曾
是禺南的砖瓦手工基地,水道两岸,瓦窑林立,轻烟缕缕,运送砖瓦的帆船穿梭行驶;每
到黄昏,晚霞织锦,被名为“峡口斜阳”,乃明、清时代沙湾镇的八景之一。
上世纪20年代,龙津村建有大规模的瓦窑,因而带旺了商业。据村里老人回忆,该村
于建国前有5间茶楼,米机,打铁铺、帆缆铺、酒米铺共10多间,逢每月的农历初一和初六
为圩日。村内福生酒米铺,汲取优质的地下水源,又有优良的酿制技术工艺,所产米酒远
销省内外而闻名,是老字号铺。
建国前,这里除了每年端午举办龙舟竞渡之外,还有农历八月二十二日,举办大规模
的庙会,名为“侯王宫烧大炮”,即是“抢花炮”的群众体育活动;在此之前,又举办“鱼灯夜
巡螺阳乡”民间艺术展示活动,数百种鱼灯“夜游”,给村民带来欢乐。
龙津村村名的由来,远古可追溯到明代,时称为南津,隔河与北津相望,有600多年的
建村历史。李、叶、黎、高四大姓氏的先祖,先后在此开基,经营农业、水上运输业,砖
瓦制造业。经过数代人不断生息繁衍,向北扩展迁移,形成以渡口为中心人口密集的村
落。直到清代嘉庆年间改名为龙津。“龙”字代表吉祥,“津”字解作渡口。那时该村建有3个
小埗头、1个大埗头,方便周边乡民通过水上交通到省、佛、陈、龙四大商镇做生意,因
此,龙津成了水路交通运输的中转站。久而久之,人们习惯称龙津村为渡头村了。
为了方便较大型船舶停靠,于清代道光年间,该村再建一个大码头。20世纪70年代
末,水上运输业逐渐被陆上交通所取代。2l世纪初,重修大码头,让其成为村民休闲之地。
如今该处仍可见保留下来的几根插入水中的木缆桩。
渡头村的近代史,追溯到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周边7个自然村(渡头、岐头、岐
山、新村、田心、石涌、兰陵)的乡绅曾商议,联合一起,定名为螺阳社乡(简称七乡或七
约),隶属沙湾司管治,乡府设在渡头村。故此,渡头村曾成为沙湾政治、工商业的中心。
该村曾兴办学府“螺阳社学”。培养了不少优秀人才。渡头村曾通过社学培养出来的代表人物
有:
李民欣(1890~1955),毕业于两广陆军学校,曾任邓仲元的广东一师上校参谋:后随李
济深积极抗日反蒋;建国后李济深任国家副主席,李民欣任广东人民政府委员,广州市副
市长。
李考则,20世纪初,在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回国后任海丰县县长。1921年,他任命
彭湃为县教育局长,并秘密支持彭湃开展农民运动。建国后,李考则历任广东省政府参事
之职。
李匡武(1916~1985),早年曾参加十九路军,积极奔走宣传抗日,后到美国威斯康星州
大学攻读,考取博士学衔,于1952年回国,在广州华南师范学院任职教授。其著作颇丰,
代表作有《现代逻辑学》等。
李民雨于1928年任番禺县县长,任内致力兴办县平民义学。上述知名人士全是南宋探
花李昴英的后裔。李昴英于公元1226年科登探花,官拜龙图阁大学士、吏部侍郎、加中大
夫、番禺开国男。
渡头村在历史长河中,虽然未掀起过惊心动魄的历史涛声,却曾杨起过这几朵瑰丽的
浪花,
建国后,该村水道两岸的瓦窑于50年代合并为颇具规模的建材厂,还有水泥厂、糖
厂、氨水厂、酒厂等,成为番禺工业重地,故此,也成为多姓氏人融洽的自然村。1953
年,螺阳社乡分成龙岐、福涌两个乡,此后又分又合,直到1987年才确定龙岐、福涌两个
行政村,属沙湾镇辖下。龙岐的“龙”字取自龙津(渡头),“岐”字取自岐头、岐山,这是龙岐
村名的由来,龙津便是自然村了。
鉴往而思未来,得句:龙津古村古风存古韵,珠水文化文治展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