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港口优秀工匠南沙“论剑”! 5月9日,“粤港澳大湾区港口工匠技能交流营”开营仪式在南沙港三期邮轮码头隆重举行。来自广州、深圳、香港等地17家港口企业的100多名技能人才,在集装箱岸桥、场桥、叉车、拖车、正面吊等项目上一较高下,切磋交流。
南沙港上演“铁人五项”
“铃——”随着比赛铃声响起,岸吊大车缓缓启动,向司机的左侧移动后停下。吊具下滑,朝摆放在地面的20尺集装箱伸去。“哒!”吊具的4个旋锁和集装箱准确扣在了一起。“好!”现场传来一阵叫好声。“做到这个程度可不容易的,一定是经过辛苦训练才能达到这样‘快准狠’。”“嗯,我感觉抓紧时机很重要。”正在一旁“候考”的岸吊司机互相交换着意见。
本次交流营为期两天,设置了集装箱岸桥、场桥、正面吊、拖车和叉车等五场技能竞赛,邀请各港口工匠同台竞技。参加比赛的选手都是来自各城市港口的技术精英和劳动模范,代表了粤港澳大湾区各港口领先的技术水平。他们当中,有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杨庆华,广州市劳动模范曹志溪,深圳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戴文双,广东省经济技术创新能手贺飞等。比赛最终将决出各个项目的前三名,各单项奖第一名的选手均被授予广东省“金锚奖”荣誉称号。
“有这样的交流营活动,能够与各港口企业的工匠一起共同学习交流,很高兴!” 来自珠海港的牵引车驾驶员方光林由衷感慨道。他拥有16年驾龄,至今未曾发生过一般以及重大事故,多次被评选为“优秀驾驶员”。
除了技能竞赛以外,各港口的技术创新成果也在交流营展示交流:广州港水渣粉装卸系统粉尘控制技术应用、南沙港三期远程控制半自动化项目、福州港吊具锁销及油箱位置改良、汕头港门机PLC变频改造、湛江港桥式卸船机免浇铸梨形套技术……这一系列的成果,都是来自各个港口的工匠们立足岗位、刻苦钻研的成果,为所在单位创造了显著的效益。
促进大湾区经济融合
近年来,港口正成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华南地区经济蓬勃发展的重要引擎。但面对日新月异的港口科技发展趋势以及绿色港口、智慧港口的兴起,高技能人才不足日渐成为制约港口进一步加快发展的瓶颈。与此同时,深入投资便利化、畅通三地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便捷流通、强化城市之间的融合,是大湾区未来合作发展的重点。
广州港集团有关负责人介绍到,粤港澳大湾区交流营正是首个以人才交流和培育为突破口开展的港口领域合作,也为以后港口间进一步加强合作拉开了序幕。通过此次交流营活动,各港口达成共识,将以粤港澳大湾区工匠技能交流营活动为载体,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及华南区域港口定期联系机制,为港口工匠和技能人才提供竞赛和交流,为粤港澳大湾区及华南区域港口技能人才提供培养沟通、学习与合作的平台。
记者了解到,南沙港区是广州港最新的一个港区,是广州港立足南沙自贸片区,参与“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动广州国际航运中心和航运枢纽建设的主力港区。省总工会选择南沙港区作为首届粤港澳大湾区港口工匠技能交流营活动的举办地,希望以此次活动为牵引,弘扬工匠精神,助力湾区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