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广州库 > 新闻报道

88岁老人与黄阁天后古庙有段古

2021-09-24 14:54:02 来源:南沙区委宣传部

在南沙扬帆“海上丝绸之路”千年的历史中,妈祖文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南沙各镇街都不乏“天后庙”,这种独特的祭奠民俗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年是妈祖诞辰1058周年,热热闹闹的妈祖文化旅游节不久前刚结束,南沙天后宫每天仍有不少香客信众前往拜祭。

在黄阁麒麟文化馆中,有一本名为《黄阁天后庙传奇》的小册子,落款是麦耀秋。日前,记者采访了这位为黄阁天后古庙写书的老人家,听他讲述老一辈黄阁人祭奠妈祖的故事。“过去的黄阁天后古庙,比现在的南沙天后宫还要大呢!”今年88岁的秋叔告诉记者。

撰文:南沙新区报记者陈斐曈 摄影:南沙新区报记者 李夏同

如今的黄阁天后古庙不算大,记者进去时,发现里面香烟袅袅,一柱柱曲形香柱挂在天花板上,在这小庙中显得有些拥挤。

庙祝递给记者一本小册子,正是记者在黄阁麒麟文化馆玻璃窗格中看到的那本《黄阁天后庙传奇》。“他现在就在不远处。”庙祝指着一个方向道。记者一路询问,终于在几百米外转角处的士多店里,找到了秋叔。

黄阁天后古庙曾列广东四大名庙

秋叔今年虚岁88,是土生土长的黄阁人。他在当地也算是小有名气,这从记者一路问着街坊就找到了他便可看出一二。老人家虽将近鲐背之年,整个人却毫无暮年的气息,得体的着装和挺拔的身姿,竟还有些书生意气之感。年轻时候,秋叔曾在莲溪小学担任过6年教师,也曾在酒店打过工,最后,他选择了守着自家开的士多店安享晚年。秋叔对记者坦言自己只读过6年书,也就是小学刚毕业的学历,但在当时的村里,他就算是个“文化人”了。正是因为他“文化人”和“老师”的身份,才让他有机会在黄阁天后古庙重建的时候,写就这本《黄阁天后庙传奇》。

“1927年的时候,黄阁天后古庙可是与黄埔南海神庙、佛山祖庙、悦城龙母庙并称广东四大名庙的大庙呢!”秋叔告诉记者,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中,黄阁天后古庙被拆毁。现在的黄阁天后庙是后来村民们自发募捐重建的。“尤幸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时逢盛世,信教获得自由,有关人士,才萌发怀旧之情,计划重建天后庙。然当仁不让的七女士(李娣、麦瑞颜、麦桂妹、麦大妹、麦群、曾桂仙、麦燕珍)合力协作、分别落村、深入群众,进行募捐。”这是《黄阁天后庙传奇》中的一处记载。1996年,“七女士”筹集善款之后,天后庙于原址(黄阁机械厂)旁重建,面积为原来的六分之一。秋叔也受邀为新庙写了一份4000字的简介。后来,他又花了一年时间将这份简介修正、完善,并在同乡的资助下将其印发,免费赠送给前来天后庙拜祭的人们。

这本古朴的小册子一共有44页,封面是现今位于丹桂路20号的新庙正门彩照,内页采取的则是传统的文字竖排、从右至左阅读的排版方法。它分为黄阁天后庙传奇、《黄阁天后庙传奇》附记和天后庙神诞庙会介述三大部分。其中,第三部分又讲述了做大戏、炷夜香、贺诞等古老的民俗。“现在这些民俗祭奠步骤还存在,只是简化了,不过年轻人基本都不会,产生了文化断层。”秋叔不无遗憾地告诉记者。

最大愿望是看到黄阁天后古庙复原

正在聊着,一位老阿姨路过,听到记者和秋叔的对话,便主动坐了过来。“她就是‘七女士’中的麦大妹。”秋叔介绍道。79岁的麦阿姨指着《黄阁天后庙传奇》上几人的名字,扳着手指头对记者数道:“李娣大姐圆寂了……唉,她不在了,她也不在了。”这一番数下来,当初的7人,如今竟只剩3人在世,气氛顿时变得有些伤感起来。

“我从很小的时候,就听老人们讲天后的故事了,也见过他们在妈祖诞的时候进行各种仪式、拜祭妈祖。那时候的黄阁天后古庙,也是我们常常玩耍的地方。”秋叔有些感慨地回忆道,过去的黄阁天后古庙也曾是人山人海的景色,“圣诞”一到,全村人一起集钱“削猪”,用金猪“贺诞”,“那个时候,香港、东莞的人也会前来这里拜妈祖、开光呢。”

在这片土地上呆了将近90年的秋叔,见证了黄阁的历史变迁:“改革开放后,政策不同了。黄阁这些年,真的有了很大的变化,路面都翻新成水泥路了,这些店铺、街道都不是过去的模样啦!”如今的秋叔,膝下四代同堂。虽然大部分子女都在南沙本地工作,但秋叔很少去打扰他们,他一边守着士多店,一边不时的写写书法、诗文,乐得晚年安逸。

“我的脑海中其实还有很多本土的民俗故事,找机会慢慢写下来吧。”“其实我73岁的时候还想过再去进修呢,只是我年纪大了,便只好留作遗憾了。”秋叔对记者絮絮叨叨了很多,最后,他抬起头,眼神坚定地道:“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见到黄阁天后古庙重建!其实把它原址复原对本地的旅游业繁荣也是有帮助的。我还想画当时庙的平面图,我都还记得。有生之年能见到它恢复鼎盛时期的样子该有多好啊!”老人感叹道。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