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广州的农场数量不多,规模很小,多数农场分属于政府、学校和私人庄园性质。解放之后,市属地方国营农场的管理机构开始建立并逐步发展。
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广州开始着手发展建设。本来默默无闻的白云山农场,成为那时广州人向往的地方。
白云山农场
在广州市的北郊,白云山山峰耸立,山下大寨红花盛开,被誉为广东省农场学大寨先进单位——广州市白云山农场,就坐落在白云山下。
1978年白云山
1980年初,无论在广州还是在全国,广州市白云农工商联合公司都算是当时的新生事物,其实它是在原白云山农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1958年,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委、广州市人委分别在这里建了三个干部实验农场。
白云山农场
1963年,省人委合并两个干部实验农场,成立了广州市国营白云山农场。
当时,农场里许多果园的规模不大,大家都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由于缺乏种植经验,农场的工人们四处取经,学习果树的种植技术。
随着农场农业规模的不断扩大,配件厂、机电厂等小型多样化的农具公司,犹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机农工业体系,对推动农场机械化起了积极作用。
农具公司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民对副食品的需求与日剧增。白云山农场,原来以人工技术养殖的产品数量,已明显供不应求。为了加大产量,农场的机械化养猪场应运而生。
机械化养猪场
采用机械化养殖后,一个饲养员就能管理一千五百头猪,大大促进了养猪事业的发展。
养鸡场
改革开放初期,国内经济处于起步阶段,市场的供应物仍处于不饱和状态。尽管鸡场不断在提高孵化的技术,但肉鸡的产量依然无法满足市场的需要。机械化养鸡厂每年饲养十五万只鸡,规模不算大,劳动效率也不算高,但它展现出机械化养鸡事业的光明前景。
鸡蛋孵化
当时,农场的许多产品都销往国外,给国家和企业创下了不少的外汇收益。白云山农场又办起了年产两百七十吨的腐竹厂,针对不同的销售对象,腐竹厂有侧重地生产出不同品种的腐竹,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外销
当时年产量两百七十吨的东平腐竹厂,既带来了可观的外汇收入,其生产腐竹产生的大量副产品豆渣又可为农场的饲养业提供上好的饲料。
腐竹厂
鹌鹑,具有快产蛋、多产蛋的特点。一个鹌鹑从孵化到产蛋只需要六十天,一年可产蛋两百只左右。白云山鹌鹑蛋的饲养厂,使供应城市的畜牧产品多样化。
鹌鹑蛋虽小,但营养价值很高。鹌鹑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是一种理想的副食品。鹌鹑自身的生长周期,决定了饲养鹌鹑是大幅度增加副食品产量的一种途径,但毕竟是物质匮乏的年代,鹌鹑的饲养及供应还是遇到了不少阻碍。在那时,养殖鹌鹑还属于定向供应的阶段,未能向市民普及开来。
鹌鹑场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国营白云农工商联合公司迎来了它的鼎盛时期。当时的“白云农工商”是一块金字招牌,无论是收入,利润,上缴国家税收,都在全国农垦系统公司中排名第一,“白云农工商”也是规模最大,产值最高,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效益最好的联合企业。
初期的白云山制药厂
1973年,在广州白云山农场,用两口大锅就建立起一个综合制药车间。这就是白云山制药总厂的前身。创办当年,药厂自筹资金三十万元,利用一个不到两百平方米的旧仓库改建而成。
初期的白云山制药厂
1976年,负责在农场管人事工作的贝兆汉被调到药厂担任党支部书记,随后药厂获得了惊人的发展。1980年底,药厂企业产值已经突破了一千万元,之后以翻倍的速度飞跃前进。
当年,白云山农场每年可向城市提供各种蔬菜五百万斤,各种水果三百万斤,交售肉鸡二十万只,生猪一万两千头,鲜奶七十五万斤,鹌鹑蛋九十二万只,腐竹两百七十吨,上缴利润二百三十万元,为人们生活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