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龙川县国内生产总值(GDP)70.86亿元,比上年增长(以下简称“比增”)17%。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2.66亿元、32.4亿元和25.8亿元,分别比增6%、30%和11%。工业总产值98.4亿元,比增38%;工业增加值30.1亿元,比增31.5%。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户,达到59户,实现总产值87.1亿元,比增47%;实现增加值25.8亿元,比增35.1%。园区规划总面积15平方公里,已开发面积5.8平方公里。平整工业用地0.62平方公里。全年落户园区企业11家,到位资金7.19亿元,投产企业增加9家。新签利用外资合同62宗,合同金额3.55亿美元,比增20%。实际利用外资金额2.36亿美元,比增23.4%。全年外贸出口总额3000万美元,比增36.4%。新增个体工商户788户、私营企业52户。民营企业工业总产值60亿元,比增48.8%,占全县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的68.8%;民营经济占GDP比重达到61%。全年接待游客9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89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5%和12%。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7亿元,比增19.7%。流通业销售总额31亿元,比增14%。全年财政总收入11.16亿元,比增13%,财政总支出11.15亿元,比增13%;工商税收总收入3.33亿元,比增24.3%;一般预算收入2.19亿元,其中,国税本级完成2409.7万元,比增5.7%,地税本级完成9563.6万元,比增25.4%,财政部门完成9913.4万元,比增10%。财政综合增长率为12.18%。全县金融系统各项存款余额54.4亿元,比年初增长10.54%。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3.1亿元,比年初增长10.02%。金融系统贷款余额17.77亿元,比年初增长24.76%。农业总产值19.4亿元,比增6%。粮食总产量31.9万吨,比增0.67%。农民人均纯收入4278元,比增6.4%。全县315个行政村中有255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3万元。完成了55个行政村办公场所建设任务。“赵佗”牌枫深腐竹被评为“全市十佳土特产品”。免费培训农村劳动力7609人,5900人实现就业。全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8.5亿元,比增30%。205国道改造工程全线13.5公里路基已基本完成。投入5150万元,完成水利工程115宗。其中,县城东江两岸防洪首期工程已基本完成;完成36宗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成机电排灌改造工程6宗。治理水土流失3宗20平方公里;完成小水电建设4宗。龙潭水电站2台机组已投入运营。全县用电实现了与全省“同网同价”,降低了用电成本。143个信息服务站、点建成投入使用。绿化全县有固定电话用户12.7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4.3万户,宽带网用户近万户。依法清理闲置土地68.4万平方米,征收闲置费近120万元。完成省级土地整理项目3个,新增补充耕地250多亩。查处关闭非法矿点114个,违法乱占滥用土地和非法开采矿产资源行为得到遏制。全年新增造林面积13.6万亩,森林覆盖率为69.9%。实验中学通过了省一级学校评估验收。全县有3025名考生被各类高校录取,录取率为66%。组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22项,申请专利19件。黄石、佗城两镇被批准为市级技术创新专业镇。卫生、教育系统引进大专以上学历专业技术人员共323人。投入200多万元,完善了县急救中心建设。投入650多万元兴建的县疾控中心大楼已投入使用。人口出生率为12.8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84‰,计划生育率为91.34%,荣获全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称号。龙川一中、铁场中心小学被授予“广东省体育传统项目田径训练学校”称号。龙川一中还被授予“2008北京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称号。在市第二届少年体育锦标赛上获得金牌、奖牌数全市第一。全县共立刑事案件581宗,破案率为61.9%,发案同比下降14%。完成农村饮水工程4宗,受益人口1万多人。365户受灾全倒户在元旦前全面入住新房。解决了6个移民点200户移民的住房难问题,完成移民点基础设施建设22宗。全县参加合作医疗人数达68.9万人,参合率为93.8%。完成了21间敬老院改造工程。养老、失业、工伤、医疗参保人数分别为5.61万人、3.27万人、3.15万人、2.86万人。全年办复人大代表建议案和政协委员提案分别为64件和46件,办复率100%。完成5个镇的总体规划和13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的规划;农村安居工程已完成建设363户,在建973户;投入550多万元,改造了10所镇级卫生院;学校C、D级危房改造基本完成;县城新创办1所学校,新增学位3000多个;通行政村道路硬底化新增45个村,完成水泥路面150公里;培训下岗职工2212人,新增就业岗位8000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