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河源库 > 理论文章、理论著作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

——三论学习贯彻市委五届三次全会精神

2021-06-28 09:30:47 来源:河源日报社2007年6月6日

市委书记陈建华在市委五届三次全会上强调指出,要坚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栽好“生态树”。从“又要绿水青山”到“更要绿水青山”,一字之差,生动而充分体现了新一届市委更加注重环保、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执政理念。

绿水青山,是河源最靓丽的一张“名片”。恰恰是这张“名片”,一度成为河源发展的一个“包袱”。河源处于东江中上游地区,是广东省重要的生态屏障,在全省的生态环境发展战略中有着重要地位。河源境内有华南地区的两大水库——新丰江水库和枫树坝水库。这两“盆”水以及东江是下游惠州、深圳、东莞、香港等地4000多万人的生产、生活主要水源。河源的环境保护任务十分繁重。曾几何时,河源背着这个“包袱”缩手缩脚。

如何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经济,实现环保与发展的双赢,成为河源历届市委市政府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可喜的是,近年来,在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博弈之中,河源坚持走“园区式、低污染、好效益”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不仅挖掘了“金山银山”、保护了绿水青山,而且逐步朝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目标迈进。昔日的“环保包袱”,成为今天的“环境优势”。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河源环境质量总体保持优良水平,连续四年在全省环境保护责任考核中被评为“优秀”,即是明证。

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连年的“优秀”的确值得我们骄傲,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随着经济高速发展,资源开发、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也将集中凸显,如经济规模扩张与环境容量的矛盾;水、土地等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矛盾;一些地方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的思想观念还没有实质上的转变;作为欠发达地区,环境保护投入不足,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监管能力和应急能力不能适应形势需要,等等。尤其是对待环境容量问题,一些地方只看眼前而不顾长远,存在“吃老本”、“饥不择食”等现象。这些情况表明,河源市的环境保护工作任重道远。

客观地说,相比先发地区,后发地区是有更多的环境“老本”可“吃”。但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不谋长远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不足以谋一域”。在GDP200多亿的时候,我们有足够的环境容量;当GDP超过500亿、超过1000亿的时候,我们是否还有环境容量呢?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予以认真思考,进而科学判断和决策。陈建华在市委五届三次全会上强调要“正确处理好速度与效益、当前与长远、发展与环保的关系,注重效益,着眼长远,保护生态”,集中指向一点,就是科学发展,好中求进。这也从更宽的视野、更广的领域点明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毕竟,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河源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是“后发河源”最大的优势所在。

市委五届三次全会提出,河源市的环境保护工作必须以水源保护为重点和中心。因此,抓住了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就抓住了环境保护工作的关键。当前,在一些企业及地方政府看来,“减排”是不愿背而又不得不背的“包袱”——“减排”要明显见效,需要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投入往往很大,会减少企业一个时期内的利润;而关停高能耗、高污染的项目或拒绝引进此类项目,无疑会影响一个地方的GDP增长、财政收入等衡量政绩的硬指标。这种意识是十分要不得的!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就是错误的政绩观作祟。须知,政府是环境保护的责任主体,政府履行环境责任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当地环境质量的好坏;一个地方出现环境污染问题,看似责任在企业,实际根源在政府。市委五届三次全会强调要“落实党政领导环保责任制”,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强化各级领导的环境意识和环保责任感。对于欠发达地区政府而言,一方面有着加速发展经济的强烈冲动,另一方面又面临着“减排”的巨大压力。鱼和熊掌能否兼得,关键看采取什么方式和策略。过去一味单纯地提环境保护,而缺乏经济的支撑,这样的环境保护是缺乏科学性、实践性和持续性的。河源近年来的实践证明,绿水青山不是不能搞工业,关键是引入什么样的工业。说到底,就是要坚持走“园区式、低污染、好效益”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市委五届三次全会首次提出“招商选资”概念——“逐步由招商引资转变为招商选资”,是河源实施借外发展战略推进工业化的理念升华和必然选择。环保门槛加高,会不会“吓跑”外商?近几年来,有200多个高能耗、重污染企业被河源的环保高门槛“挡在门外”。但是,挡住了诱惑,却让开了通路,一大批对生态环境要求较高的食品饮料、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等企业纷纷“抢滩”河源,甚至包括世界500强企业。“广东省手机生产基地”的崛起,就是生动一例。事实证明,对一个地区来说,真正重视并抓好环保,就能为经济发展腾出更多的环境容量,为转变增长方式找到有效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发展就会有持久的后劲。如果把环保视为“包袱”,只考虑眼前的利益,吃子孙饭,最终会吃大亏。

河源特殊的环保地位和环境容量,决定了河源经济发展的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就在于并不是一味地向环境和生态索取,将环境和生态作为经济发展必然付出条件,也不是守着环境被动地发展经济,而是主动从“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之间寻找结合点,赢得环保与发展的双赢博弈。“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因为,最终“绿水青山”才是民众生存之本。


作者:河源日报评论员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