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要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努力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努力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总书记在讲话中深刻总结了经济特区建设的成功经验,要求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并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乘势而上,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而团结奋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立意深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是新时代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思想指引,也是广东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把改革开放事业全面推向深入的行动指南。河源要紧跟新时代的发展步伐,全面领会总书记这一重要讲话的时代意义和精神实质,把河源改革开放事业推向新阶段,为新时代经济特区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作出新的贡献。
一、河源在新时代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勇担当与敢作为
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敢闯敢试、敢为人先,以思想破冰引领改革突围”。自2017年市委七届三次全会提出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融入深莞惠经济圈”“高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重大部署,以及市委七届四次全会提出“两个河源”重要发展思路以来,河源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格局已经由原来的“生态”“经济”领域逐步扩展到“文化”“社会”及“政治”领域,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新成果呈现出以下“四大形态”。
(一)创造性地提出了“两个河源”发展重大思路,构筑了河源发展理念的新形态。实践表明,“两个河源”战略,为推动河源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创新发展体制机制,建构了科学的发展框架和全新的理论视域。这个重大发展思路的深刻和独到之处在于:从理念上为河源高质量发展赢得了“主动权”,既要发展生态文明,又不荒废经济,在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找到了一个合理的“平衡点”。
(二)高质量地提升了“现代河源”阵地基础建设,构筑了河源硬件设施的新形态。在“两个河源”发展思路指引之下,河源从完善基础设施入手,通过加强全市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把高新区的产城融合基础设施建设由“粗放型”上升到“精致型”,从功能与结构方面,构筑河源“宜居”“宜业”“宜游”的良好环境,大大提升了“现代河源”发展阵地的硬件水平。
(三)前瞻性地谋划了“生态河源”高地重大布局,构筑了河源乡村振兴的新形态。河源在不断完善产业园区硬件基础设施的同时,按照“两个河源”的发展思路,前瞻性地谋划了“生态河源”高地的发展出路。即以灯塔盆地为中心点,以先行先试的勇气,全力推进顺天镇大坪村田园综合体建设、全面推动忠信镇柘陂村及和平公白镇的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为河源实现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探索到很好的实现形式,构筑了河源乡村振兴的新形态。
(四)持续性地推进了“创文”工作砥砺前行,构筑了河源幸福心城的新形态。全国文明城市是一个地区文明、宜居、宜业的内涵,也是一个城市综合软实力的重要体现。近几年来,河源举全市之力推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城市风貌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改变,文明意识正在深入人心,礼仪之风源源不断拂过大街小巷,河源幸福心城的新形态正在形成。
二、河源在改革开放再出发征程中的新思路与新奋进
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新形势需要新担当、呼唤新作为。”在改革开放“再出发”的伟大征程中,河源要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新路,务必要“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在创新发展中努力探索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六种形态”。
(一)加快“融深”“融湾”进程,构筑河源未来跨越发展的新形态。历史证明,谁能跟上历史大势,谁就是历史的赢家;经验表明,谁能跟上改革开放的步伐,谁便赢得世界的未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融深”“融湾”是河源扩大开放、走向现代化的重大途径。河源要抓好这一扩大开放的“历史性机遇”,利用好大湾区(特别是深圳)的超强动力,在体制机制、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农业现代化等方面紧密对接,全力构筑河源未来跨越发展的新形态。
(二)推动江海联运形成,构筑河源未来物流交通的新形态。“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但凡一个城市的兴起,都离不开毗邻江、河、湖、海等天然优势。河源有江有湖,广东有河有海,但河源江湖不通、河海不连,东江之水空自去,江中无百舸争流。河源要振兴,就要构建起水、陆、空一体化的交通网络。针对水路交通这一最大短板,做好东江通航的发展规划,充分利用好东江航道的天然优势,把大海同河源连接起来,为河源“货畅其流”创建“出海口”,打通河源与世界市场的水运航线,努力构筑河源物流交通的新形态。
(三)加快综保税区建设,构筑河源未来对外开放的新形态。建设综合保税区是一个地区提升开放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一个城市营商环境优劣的重要指标。河源是大湾区的毗邻城市,是“3+2深圳都市圈”的重要一城,加快发展综合保税区,是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所在。要利用好这一政策,发挥好综保税区“集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区、港口于一体”的优势,加快发展国际中转、配送、采购、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等业务,以进一步提升消费质量、增加就业机会、推动出口外销,全力构筑河源未来对外开放的新形态。
(四)加快高铁新城建设,构筑河源未来都市经济的新形态。城市化的理论与实践足以证明,现代城市的发展将遵循着梯次发展的规律。原珠三角地区由于城市用地的逐渐枯竭,经济产业将不断向四周溢出,并为周边城市的繁荣与发展提供了可能。随着赣深高铁的开通和高铁站的设立,建设以高铁经济为带动的现代产业新城,将为河源日后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要以此契机作为城市发展的突破口,高标准建设好高铁新城,努力构筑河源未来都市经济的新形态。
(五)持久推进民生建设,构筑河源未来宜居宜游的新形态。关注民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答案所在。河源要以农村民生建设为着力点,在人居环境、交通通讯、医疗卫生、基础教育、继续教育、社会保障、就业创业、文化娱乐等方面继续下大功夫,努力朝着“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的目标迈进,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努力构筑宜居宜游的新形态。
(六)加强技术技能培训,构筑河源未来共同致富的新形态。在生产力发展较为低下的时代,通过辛勤劳作以提高生活水平是必由之路。然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自从资本、技术等成为市场经济的重要要素后,以资本、技术为核心的分配体系在加快形成,缺乏技术而“勤劳难致富”现象不断出现。河源要升级过去单一的“勤劳致富”观念,通过技能培训,使农民能够科学种植、现代养殖,掌握电商知识技能,发展互联网+,努力实现从“勤劳致富”向“技术致富”转变,全力构筑河源未来共同致富的新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