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河源库 > 新闻报道

高速公路助推和平乡村振兴迈入快车道

2021-06-24 09:36:05 来源:2021年5月27日 河源日报

和平县地处粤赣两省交界处,沿着粤赣高速游览沿线的各个村落,只见蓝天白云碧水青山、乡村道路通向远方、农家小院花果飘香……春末夏初,美丽的乡村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驱车前来度假休闲。

乡村振兴,交通先行。交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动脉,加强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的关键。近年来,和平县着力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稳步推进交通运输事业发展,并依托粤赣高速作为和平县沟通粤港澳大湾区的桥梁,助推和平县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阶段。


交通路网通达

助力“融深”“融湾”

从粤赣高速上陵出口驶出,驱车前往上陵镇翠山村,短短几分钟的时间,就可以看到一片片翠山竹海,宛若绿色的波涛扑面而来,越往竹海深处,翠竹越发挺拔青翠。一下车,微风吹拂,只听得竹叶的沙沙声,林中还有鸟儿鸣叫。

上陵镇是华南地区最大的毛竹林基地。该镇正进一步发挥这一资源优势,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做好做足“竹”文章,通过大力发展竹制品加工产业,做大做强“翠山竹海”,探索把竹制品销往粤港澳大湾区和省外地区,以“竹”产业的发展带动乡村振兴。而这离不开和平县如今通达的交通路网。

在古代,南岭山脉山高沟深,一直是制约中原与岭南、粤赣两省交往的瓶颈。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赣粤两省间才有了简易的公路。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南下北上人员及货物迅猛增加,由赣入粤的105国道、206国道、323国道及京九铁路相继开通,掀开了粤赣两省间现代交通史上的新篇章。

2003年12月1日,粤赣高速公路动工建设,并于2005年12月28日通车。它不仅成为了广东往江西、安徽等华东地区的出省通道,也成为了联通惠河高速、沟通和平县与粤港澳大湾区的“黄金通道”。

如今驱车行驶在和平县的大街小巷,“福和”元素随处可见:道路、广场、学校、产业园区……而深圳福田与和平共建的福和智慧双创物流园,是福田对口帮扶和平的又一重大成果。在这里,你能见到福田区与和平县携手合力,通过引入省内外农业龙头企业,做实“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特色品牌的生动体现。2016年以来,福田区支持福和共建产业园区启动472个产业项目,打造猕猴桃、百香果、蜂蜜等农特品牌,对口帮扶实现由“扶生存”向“扶发展”转变。

“走粤赣高速,在深河两地往返很方便。”在和平县工作的深圳人吴先生告诉记者:“我家住在宝安区,这里离宝安区只有300公里。一般我周五晚上回家,周日再回和平,生活与工作都能兼顾。”


盘活绿水青山

赋能乡村振兴

美丽乡村入画来,乡村振兴谱新篇。驱车驶入大坝镇鹅塘村,一幅田绿水美、干净舒心的美丽乡村画卷徐徐展开。只见青瓦白墙,风景秀丽,黄发垂髫,怡然自乐,所到之处皆美景。

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离不开发达的交通基础设施。2019年以来,依托粤赣高速,和平县积极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粤赣高速沿线美丽乡村示范带建设的战略部署,以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为导向,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示范带,推动引领乡村振兴发展,打造粤赣高速边界美丽门户。

自此,以美丽乡村示范带为引领,一场改变乡村面貌的行动在和平县全面铺开。现在,走进和平县的各个村落,处处可见“前庭种花栽树,后院种菜养鸡”的和谐宜居景象。在大坝镇水背村,竹制的篱笆围墙,青砖铺垫的小路和一个个各有特色的小花园点缀在村民的房前屋后,成了水背村一道亮丽的风景。在大坝镇合水村,村民们在自家房前屋后的空地上也建起了小菜园、小花园,进一步改造乡村老宅功能区域,创建美丽庭院,带动农村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

“现在村里环境卫生变好了,村民们都会自觉把垃圾扔进垃圾桶,人行道也更好走了。家里靠卖农产品赚了一些钱,添置了一些新家具和新电器,现在居住起来比以前更舒服了。”水背村村民陈先生说。

未来,和平县将持续抓好交通重点工程建设,加快省道、县道、村道提档升级,依托交通区位优势等资源要素,实现“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阶段,吹响全县上下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的冲锋号。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