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龙川有不少名特产,当地民间就盛行一句俗语,叫“车田豆腐郑马烧”,其中“郑马烧”指的是产自原郑马镇的米。自2003年原郑马镇并入车田镇以后,米酒成为了车田镇的一大特产,也“酿造”出了丰石村马远、刘兰玉夫妇日益富足的小康生活。
在龙川县车田镇丰石村的村道一头,隔着老远就能闻到一阵醉人的酒香,寻香而去,原来,在一栋不起眼的民居里,竟藏着一个小有名气的米酒作坊。
已经酿了23年酒的马远、刘兰玉夫妇,凌晨四点起就一直忙个不停。单蒸酒最后一茬准备出锅,火候尽在刘兰玉的掌握之中。从蒸饭拌曲到提纯出酒,有着十多道工序,夫妻二人分工明确:粗重活都是丈夫马远一肩挑,而右手因为伤病不太灵活的刘兰玉,就负责些精细活。
龙川县车田镇丰石村村民 刘兰玉:“50斤以上的就是他来弄,50斤以下的我能够弄。之前坐摩托车摔伤了手,心里很痛苦,但是看到电视里有人比我更糟糕,都能够坚强地活下来,我怎么不能活起来呢?这样就给了我信心。” 两人结婚之前,丈夫马远就已经做了六年的米酒,但由于资金有限、经验不足,当时一天只能产出十多斤,只能解决温饱。两个孩子出生后,生活有了压力,于是他们想方设法扩大生产,更换设备。
龙川县车田镇丰石村村民 刘兰玉:“当时蒸馏不是做现在的不锈钢,是做那个瓦装的,一天能做20斤吧。然后再过三年,我儿子也出生了,那时就开始去兴宁买了这个订做的不锈钢酿酒的蒸馏器。” 虽然换了生产设备,一百斤的米能酿六十斤到八十斤的酒。但小作坊不是每天都能开工,有人来预订,对于夫妻二人来说就是旺季;无人问津时,他们也只能枯坐家中,翘首以盼。 为了方便米酒生产和运送,2013年夫妻俩在村里的大路边建了新房。由于丈夫文化程度比较低,高中毕业的刘兰玉在酿酒之余还掌管着出纳,做好台账。为了能让酒坊再上一个台阶,刘兰玉还申请了小作坊证,并自学考取了食品安全管理员证。 龙川县车田镇丰石村村民 刘兰玉:“考试的时候,鼠标是放在右边的,我只好用左手来弄,我考试的时间肯定比正常人要花更多,但是我有信心,开始的时候我不懂,我就只能勤奋地读,每天都读,一直读到考试,真正考试的时候,我还是通过了,考了78分。” 功夫不负有心人,夫妻俩的小作坊越做越红火,2019年他们的年产量达到了一万斤以上,刘兰玉算了一笔经济账:扣除买稻谷等材料的成本钱,每斤米酒能赚三四块钱,一年的纯收入就达到了四万元。
但夫妻俩并不安装于现状,他们正不断学习,试图通过网络来拓展销售渠道。
龙川县车田镇丰石村村民 刘兰玉:“批发给人家,赚得很少的。做网购的话,就要花时间去培训和学习,还要搞个注册商标,搞个品牌,我老公能够支持我,我肯定就会去学习的。”